分享

【红色历史】流沙会议:决定撤往海陆丰保存革命实力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04-11


1927年10月3日,“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到达普宁流沙教堂,召开了流沙会议,决定保存革命实力,准备作长期斗争。会议刚结束,起义军就在普宁池尾钟潭村后的莲花山遭到敌军伏击,300多位起义军官兵血染莲花山。

周恩来身患疟疾

仍坚持主持会议

“三十八年如转瞬,流沙胜地我重来。当时烽炬传千里,从此风雷遍九陔”。这几句诗,是郭沫若1965年夏天重回流沙会议旧址时所题写的。

流沙会议旧址,即“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原为基督教堂,清光绪时期所建,为贝灰木平房结构,有前厢房、天井、后大厅、侧厅等。

当年起义军南下转战潮汕,在播下红色种子的同时,也遭到反动派的疯狂镇压。1927年10月3日,由周恩来主持,在该教堂侧厅召开了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贺龙、郭沫若等人参加,共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革命委员会去掉国民党头衔、打出苏维埃的旗帜、把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武装人员撤往海陆丰与当地武装联合、领导人员撤离战区转到香港等,并对护送领导同志撤离的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作为流沙会议参与者之一,郭沫若后来在《海涛》一书中回忆了会议细节。他在书中说:“贺龙向来是豁达大度、异常乐观的人,但现在显然抱着严重的责任感,面孔分外地沉郁和黝黑。他咬着牙关沉默着。”贺龙的严肃态度,和当时危急的形势不无关系。

普宁市博物馆原馆长吴雪彬告诉记者,当时会议快要结束时,敌人的侦察兵就在附近出现了,参会人员不得不紧急转移。“周恩来当时还患有疟疾,身体状况很差,脸色铁青,还是坚持主持了会议,然后由当地革命同志抬着撤退。”吴雪彬说。

在流沙会议旧址的门口,聂荣臻元帅亲笔题书的碑匾金字闪闪发光;平房里,当年会议的桌椅摆设整齐有序;陈列厅前的天井,当年革命同志饮用过的水井依然保留原貌。旧址里还珍藏着南昌起义时使用过的地图、木箱、炮弹、刺刀、步枪、军帽,还有百余幅历史照片和图片等文物。

莲花山激战突围

300无名勇士牺牲

流沙会议开到当天下午4时许,突然接到普宁农会会员报告敌军前来截击的情报。周恩来宣布会议结束,命令起义军各领导干部率部队向海陆丰方向转移。由于天黑,部队被拦腰截断,在莲花山就有了反击敌军截击的一场激烈突围战。

往日硝烟散尽,如今坟头草青青。在普宁池尾贵村,记者来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坟头前。如若不是熟人指引,一般人很难找到这处坟冢。墓碑上书“历代百姓公妈墓”,但墓里埋葬的,却有当年莲花山战役中的烈士忠魂。

普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王宋斌告诉记者,周恩来亲自指挥起义军在莲花山截击敌军,冲出重围,奔向海陆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这场以少抗多的战役中,有300多名起义军战士牺牲。“他们都不是潮汕本地人,死后都没有留下姓名,最后都埋在莲花山了。”普宁本地人纪镕忠说。

纪镕忠的爷爷纪秀德当年还是一名小通讯兵,往来于乡绅之间,早出晚归筹措起义经费。在莲花山战役后打扫战场时,纪秀德和当地村民本想从流沙带回棺木让烈士们入土为安,因为阵亡人数太多,最后只能将烈士们裹进纱布,就地深埋。一群外乡人,为了革命事业,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命燃尽在他乡。

时移世易,原来埋葬烈士的山头成了发展用地,烈士们的遗骸被转移到山的另一侧。经过一片杂草地,纪镕忠带着记者找到了这处坟冢。墓碑上并没有“革命烈士纪念”的字样,而是以普通百姓墓的形式存在。山的另一侧,莲花山公园已经修建起来,供市民纳凉玩耍。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园将继续修建拓宽,将烈士坟冢所在的地块也纳入公园范围内。这些在异乡洒下碧血的烈士们,将得到更好的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