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形来看,紫砂壶的进化史

 红豆居士 2018-04-11

据现代考古所得,宜兴丁蜀镇周围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各代的陶器遗存,以及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证实了紫砂艺术的创始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紫砂艺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经历了近千年时间,回溯时光,且去看看紫砂壶历史沿革。

关于文献记载

北宋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有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元代蔡司霑《霁园夜话》中有记载:“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俗称壶为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这些吟咏和记述,都直接谈到了紫砂茶具。

宋代

宋代的紫砂器具,如钵、罐、壶等,主要作为日常的实用器物出现的,与大多数陶器一样,还停留在草根阶段,远未升华到艺术性的紫砂壶。

特点:胎质均较粗糙,制作也不够精细

从形来看,紫砂壶的进化史

明代

明代是紫砂名壶的兴旺成熟时期,名手辈出。如被后人称为:“宜兴紫砂壶始祖”的供春。供春之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等名家。时大彬创造了“僧帽”、”菱花”、“六方”、“瓜棱”、等紫砂壶造型。紫砂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真正开始形成其独树一帜的技艺体系。

特点:

1、筋纹器是主流造型,制壶艺人将花瓣、瓜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将紫砂壶塑成花瓣式、瓜棱式等壶型,打破了茶壶单调格局,令茶壶活泼多样,增加艺术情趣,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18世纪后;

2、受明式家具的影响,明式家具独树一帜,追求简洁的风格,少有装饰。当时的紫砂壶受此影响随处可见;

3、壶由大变小,明万历以前,紫砂壶的形体比较大。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壶体变小,与士大夫饮茶的趣味和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形来看,紫砂壶的进化史

清代

紫砂壶进入清代,其制作水准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特别是清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全国社会安定,江南地区富甲天下。上至宫廷皇室,下至文人商贾,均雅好紫砂,于是宜兴紫砂进入了繁荣时期。到清晚期,受战争、列强入侵的影响,紫砂壶发展一度陷入低潮。

特点:

1、自然形体为主流造型,清代紫砂壶造型有新的变化,筋纹器型与自然型体相结合。自然形体变化的引领者是陈鸿寿,他创造了曼生十八式,作品世称“曼生壶”,开创紫砂壶一代新风;

2、精于装饰,明代紫砂壶少有装饰,而清代紫砂壶在装饰上下大工夫。自康熙中期以来,装饰风格发展到顶峰,采用彩绘、浮雕、堆泥、贴花、施釉、包漆、包锡、磨光等大量技法;

3、文人参与制壶,成为清代紫砂壶艺的突出特征,壶上引入书法、绘画、篆刻等装饰技术;

4、制壶工艺的进步,清代紫砂的练泥与烧造较明代有明显的进步,泥料加工后细腻,胎身表面平整,泥料配色丰富。器身采用拍筒身和镶筒身技法,流、把采用明接和按接,接口修饰均较好,基本为独孔。一般紫砂圆器可以达到精圆水准。

从形来看,紫砂壶的进化史

近现代

由于社会动乱,紫砂行业受到战乱影响步入衰颓,从业大量减少,但仍涌现了如:陈大寿,范大生,李宝珍等一批紫砂工艺大师,以及近现代的紫砂“七老”:顾景州、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蒋蓉。

特点:

1、紫砂仿古成为时代主流,仿古质量过硬,甚至与明清珍品难分伯仲;

2、民国时期的紫砂做工更为精细,生产形成练泥、制胚,刻字,包装等专业分工。

3、至当代,紫砂壶呈蓬勃发展之势,涌现了大量的匠人艺师。在紫砂的制壶工艺上,既有仿古也不乏新品,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从形来看,紫砂壶的进化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