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出不止的体会

 嵩山老农医 2018-04-11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出不止的体会

现代很多医者认为经方剂量太小,治不了现代疾病。相比现在很多中医的大处方而言,确实应该把传统的大多数经方归纳到小方的范围,以至于很多人对于经方的疗效产生了疑问,我有时亦如此。
2009年冬天,我在天津中北镇一诊所接治了一位女肩周炎患者。该患右肩膀疼痛已经月余,肩关节活动受限。近一个星期来疼痛加重,以至于向上举臂梳头都感觉困难,而且疼痛剧烈。我为患者开了七天的芪葛桂枝汤加味:生黄芪30g、葛根30g、当归20g、桂枝20g、白芍15g、炙甘草12g、羌活12g、威灵仙12g、防风12g、丹参30g、鸡血藤30g、蜈蚣2条。每天配合针刺条口透承山,同时再配合活动肩关节。七天治疗结束,病人肩关节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有所增加。效不更方,嘱咐病人继续服上方7剂。但此时由于有事要回老家一趟。于是请同事李中医继续针灸治疗。李中医50多岁,我称其为老师。在中医上造诣很高,特别针灸更是一绝。我戏称其为乱刺针法,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穴位及其周围针灸时往往扎上许多针,有时可达一二十针,效果也很明显。处方治病基本上是一个方子加减,前来求治的病人很多。
李老师为患者针灸了三天后,病人开始无原因出汗增加,而且怕风。没有当回事,以为感冒,回家吃了感冒类药。针到第七天,出汗更加严重,特别怕风,畏寒,体温一直正常。针灸时特意从家里带来一床棉被。李老师为病人开了几剂牡蛎散加味,但病人出汗还是没有止住。我回来后和李老师相商治疗方法,于是停止喝汤药和针灸。根据病人出汗不止,怕风,畏寒的特征,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条证十分相似,遂开三剂原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黑附子10g、生姜10g、大枣10枚。开完之后,心如鼓打,这么点小剂量,能起什么作用。不想病人三天后来诊,告之汗止,畏寒和怕风已经消失。我和李老师对望一眼,都不约而同的摇摇头,心中暗想,还是老祖宗高明。我于是继续应用上方黄芪葛根桂枝汤再加黑附子,同时配合针刺条口透承山,过了不久,证侯均消失。
应用经方抓住临床病症的主要特点,只要和《伤寒论》方证相似,拿过来应用就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正如前辈所言的方证辩证那样:“有是证,用是方。”
通过此例病人的治疗,是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古方不治今病,而是用不得法,用不对证。
网友:我曾经用过该方,但脉象无力者常常要加人参效果才明显。
网友刘军:此其一也,老师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未说给大家,我不揣冒昧,给补充一下:有是证,不一定是是方。论中多有证同而机变的。如潮热谵语多半是承气证了,但是加上下血的话,那就不是在气分,而是在血分了。所以还要进一步,有是证,求其机,然后用是方,看兼证而稍事加减,但加减一定要严格。
江湖中郎: 条口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有通经活络作用;承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有舒筋活络作用;去条口透承山属于远端取穴,上病下治,一穴透两经,可以疏通经络,通利关节,温阳散寒止痛。许多医家都比较擅长应用此穴位。附子一般没有应用过太大的计量,如您所说,用量大一些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但附子的副作用也必须的注意,因为现在药物的炮制很不规范。,超过10g的用量一般就应该久煮,以去其毒性。安全第一。在一个就是我们开方时写的是附子,其实药房或者药店的中药师很明白,你所开的就是黑附子。但有时给你的确是白附子,一色之差,疗效差之千里。因为白附子,不算是太常用的药物,往往压货,所以一般卖给你的都是白附子。就连我们进药都是此种现象发生,你写了附子,药商就给你白附子,所以你必须写黑附子。黑附子10g不用久煎就可以,而白附子应用10g不久煎,就会出现舌麻,甚者则心慌。所以我们安全第一,说了点题外话,呵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