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刘后垚 2018-04-1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国外已开展50年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将关注脑血管病的重点前移,预防脑梗塞的疏通式手术。一般这一手术是在患者已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等临床症状之后。


颈动脉狭窄是脑中风的主要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一般分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 神经功能障碍,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是指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如一过性麻木、无力、黑朦等,可在24小时内恢复。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的病人,最终会发展成为不可逆性脑梗塞。据统计,首次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的病人,如不给予积极的治疗,将有约1/3会在5年内发生 脑梗塞。缺血性 神经功能障碍病人发生不可逆性脑梗塞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短暂性脑缺血病人;脑梗塞则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是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导致不可逆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使脑组织再生的方法,一旦发生 脑梗塞,坏死的脑组织就很难得到恢复。缺血性脑中风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麻木,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肌麻痹和单眼突发视力丧失。如发生在 语言中枢侧 大脑半球,可引起 语言障碍。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或遗留严重 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 失语、 偏盲、感觉障碍等。颈动脉狭窄是导致 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肌体血脂代谢异常,在 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及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最后导致血管腔径狭窄,甚至闭塞。当 动脉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内血管时,就会形成栓子而阻塞脑血管。有些小的血栓栓子可自行溶解,血流尚可恢复,仅引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若是一些不易溶解的大栓子就会引起脑血管梗塞,当反复发作时,就造成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导致大面积的 脑组织缺血。颈动脉狭窄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的30多岁的年轻人也发现患有颈动脉狭窄。当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等出现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时,常常会被误以为患了颈椎病等而误诊误治,结果延误治疗。医生提醒:一旦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或眩晕,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切勿盲目治疗,尤其不能当颈椎病而随意按摩,造成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 脑栓塞。对有闭塞性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如年龄4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者;常有头晕不适者;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或以往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者,每年都应做一次颈动脉检查。主要方法有:1)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可测量颈动脉的直径和内膜厚度,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检查有无内膜斑块和溃疡,测定血流量等。2)磁共振颈动脉血管成像:该方法准确、直观、可靠、无痛苦,可明确诊断;3)颈动脉血管造影;为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的金标准。磁共振颈动脉血管成像加超声波检查能够准确地检测出95%以上有高度危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点应该前移

长期以来,人们对脑血管疾病关注的重点多放在发生中风后的治疗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是把关注的重点前移,即中风发生前的预防上。预防 缺血性脑中风一般可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或外科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司匹林类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扩血管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通圣丸、心血康以及活血化淤类药物对预防 缺血性中风也有较好效果。如果确定 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应考虑采取外科治疗,消除堵塞血管的“垃圾”,使血管得以疏通,脑供血得以改善,并切断栓子产生的来源。如患者已出现短暂性脑缺血、 脑血栓、脑梗塞等临床症状,即使 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0%,也应考虑外科治疗。20世纪五十年代,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预防脑梗塞。此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就成为预防脑梗塞的一种标准手术,现在这一手术已经十分成熟,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由于切除了增厚的动脉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使脑血管得以疏通,脑供血得以改善,同时也切断了栓子产生的来源。目前,在欧美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动脉硬化性 颈动脉狭窄的常规治疗方法,全美每年约15万人接受这种手术。欧美在八十年代开展的两项大规模实验对照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降低70%以上有症状狭窄和男性60%以上无症状狭窄患者中风的危险性, 颈动脉狭窄70%以上的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后,发生中风的比例比单纯药物预防下降了约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