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荷叶3638 2018-04-12

股市里面不缺技术,缺的是心态。股市里面好的技术形态不下千种,关键这个方法要适合自己。好的技术方法就好比一只漂浮在茫茫股海中的小船,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让你在波涛汹涌的股海中平稳前行。

底部k线形态中各种形态都带有不同的含义,也是多空双方力量的最后博弈。其中在底部k线形态中会出现带有明显的反攻信号的一种k线形态就是金针探底形态,这种形态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多方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如上图所示:带有长下影线的星线(小阴、小阳、十字星)如果出现在底部形态中我们称之为金针探底,当实体为小阳线时我们称之为锤子线,锤子线也是金针探底的一种。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形态特征:

1、前提是经过深幅调整后在低位出现;

2、下影线的当天KDJ指标也形成了金叉形态,形成共振;

3、必须要收长下影线,并且股价又快速返回到前一天的价位附近,下影线越长,参考价值越大。

4、随后向上缺口已显露出主力做多的举动;

5、向上缺口3~5天没有回补说明强势上攻可期。

操作策略:

1、稳健操作:

⑴、图中c点,回踩以及再次确认,前期金针附近点位(20%仓位)

⑵、图中d点,拉升途中,每次止跌回升点位,分批进入(80%仓位)

2、激进操作:

⑴、图中a点,金针最低点(20%仓位)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注:可在分时线次低点买入

⑵、图中b点,金针探底当日收盘价(30%仓位)

⑶、图中c点,回踩以及再次确认,前期金针附近点位(50%仓位)

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具有良好回报的“金针探底股”呢?现介绍两种实用的方法:

一是被动发现法。在没有刻意寻找的前提下,投资者有时会偶然发现“金针探底股”。主要途径有:在平时关注的自选股里突然发现“金针探底股”;在读报、上网、看电视时偶然发现其中介绍的“金针探底股”;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金针探底股”,譬如朋友介绍、家人说起等三种。

二是主动寻找法。不少投资者往往不满足于被动发现这种听天由命式的方法,喜欢主动出击寻找“金针探底股”。想主动寻找的投资者可在振幅榜里查找,具体方法如下:

先点击网上行情交易系统“A股”,再点击“振幅%”。当方向“↓”时,振幅按从大到小排列,当方向“↑”时,则按从小到大排列。投资者在查找“金针探底股”时,可按前者排序,从大到小依次逐个查找。

排在前列、振幅较大的股票,当行情上涨时多数是“光头大阳股”,当行情下跌时多数是“光头大阴股”,对这些股票可一一剔除。当发现正好是“金针探底股”时,无论该股当天是收阳还是收阴,只要“针尖”够长即可收集起来备用。

注意事项:

1、股价须处在清晰可辨的下降趋势之中,哪怕这种趋势只是短期的。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如果是上涨过程中或是高位出现(金针探底),则说明主力利用该形态反手诱多,试探下方接盘的力度,准备抛盘逃跑,后市成为头部的可能性会大增。

2、金针后如有洗盘,不可跌破金针低点。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低点附近存在强大的买盘力量,因为在前期形成金针低点时,买入的人,赚到了钱,再次回到该点位,还会加仓;卖出的人,严重踏空,再次回到该点位,不会再卖。而且此处也是主力的成本区间,如果该点位跌破,说明市场不认同该股,后期还会持续杀跌。

3、金针要足够长。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跌的够狠,并且及时拉回,金针才会长。只有跌的够狠,才能杀出恐慌盘,获得低价筹码;及时拉回,才能让别人后悔,在次日抢筹,抬高股价,也可防止其他资金抢夺筹码。如果金针太短,就达不到前述目的,后继乏力也就顺理成章了。以上是(金针探底)最重要的三个陷阱形态,应当避免被骗。

通达信金针探底选股公式:

H/L>=1.05 and (O-L)/(c-O)>=2 and c<>

源码解析:

最高价/最低价>=1.05 AND (开盘价-最低价)/(收盘价-开盘价)>=2 AND 收盘价<5日前的收盘价 and=""><10日前的收盘价 and=""><20日前的收盘价 and=""><>

底部形态之“金针探底”,一旦现雏形,后市掀起主升浪(附公式)

后续我会不定时更新更多战法以及个股分析,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