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姿势性寰齿间隙不等宽的力学分析

 xyf4345 2018-04-12

        我们在临床中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习惯用右手的人右侧头颈部容易出现不适症状,习惯用左手的人左侧头颈部容易出现症状。当然,习惯用那只手那边的斜方肌、斜角肌、肩胛周围肌肉容易劳损那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方面,但这并不是导致症状的所有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还观察到一个常见的现象,擅长用右手的人的头部向左旋转的几率明显大于向右侧旋转的几率。比如用右手写字的人,用右手吃饭的人,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坐在办公室右侧的白领,当然还有坐在办公室右侧的官员,他们都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头习惯性向左侧旋转,正是这个头习惯性向左侧旋转更多的导致了右侧枕、头、面部的不适症状。

        头向左旋转的时候,颈部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生物力学改变会导致右侧颈枕、头面不适?答案显然在寰枢椎阶段上,因为寰枢椎这一个节段在转头动作的贡献度上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向左转头60度寰枢椎就要贡献30度。

        头部习惯向左侧旋转带动寰椎向左侧旋转,枢椎相对于寰椎向则右侧旋转。重点来了...

  1. 我们以寰椎为参考椎(不动椎),枢椎向右旋转的过程中,左侧关节面向前中(右)移动,右侧关节面向后外(右),从而整个枢椎相对于寰椎向右侧移动,齿突当然也不列外,所以右侧寰齿间隙变窄了噢。

  2. 翼状韧带:头向左旋转时,右侧翼状韧带紧张,左侧翼状韧带松弛,右侧翼状韧带的张力可分解为水平向前、水平向右、垂直向上的分力,正是这个水平向右的分力使得齿突向右侧移动。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头部向左旋转等同于枢椎向右侧旋转,枢椎的齿突当然也向右旋转,因为翼状韧带附着于齿突后侧,在齿突向右侧旋转的过程中,右侧翼状韧带和齿突的接触面会明显增多,也就是说翼状韧带有一部分缠绕在了齿突上,翼状韧带就变得更短,其张力就变得更大,向右侧的分力也就更大,使得齿突向右侧移动。


        实际上我们正常左右旋转头部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寰齿间隙也是在变化的,即向左侧旋转时右侧寰齿间隙变窄,向右侧旋转的时候左侧寰齿间隙变窄。但是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向左侧的旋转位置(右侧寰齿间隙变窄),由于关节囊等软组织水肿、代偿性增生等因素,寰枢椎的对位关系就在这个位置上相对锁定了,再向右侧转头的时候枢椎及齿突不能向左侧归位了,这个时候向右转头只有用其他关节来代偿了,或者是向右侧转头受限了。

        如果头部长期向左旋转,寰枢椎的位置关系并在这个位置锁定,右侧头颈部的头后大小直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都处于高张力状态并且筋膜等结缔组织代偿性增生从而压迫、刺激右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第三枕神经、椎动脉等神经血管从而导致枕颈、头面部症状。


        最后总结:身体的大部分疾病都来自于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疼痛都来自于代偿,所有的代偿都来自于不良姿势。调整姿势,激活运动系统,时刻保持让身体上的结构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刻不容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