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执着求仙的原因探析:接班人问题的困扰?(3)

 墨香笙樵 2018-04-12
 秦始皇13岁登上王位,面对的却是大权旁落的局面。丞相“仲父”吕不韦把持朝政,生母又与假宦官私通,秦始皇与他们有着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矛盾。经过激烈斗争,铲除了吕不韦、假宦官的势力,才把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但他仍然面对六国残余势力和敌对势力的暗杀活动。荆轲刺秦王、张良博浪锥击,逢盗兰池……面对政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行为,更激起了秦始皇的好胜之心,坚定了他一定要找到一种生长不死办法的思想,而求仙活动恰恰迎合了这一心理,自然使他紧抓不放。 


    2.私欲的无限膨胀。


    为了夺取天下,统一六国,早年的秦始皇积极进取,礼贤下士,办事谨慎,生活节制。为笼络尉缭,他“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对国家大事,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决断。统一中国后,由于陶醉于战争的胜利、统一的成功、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臣僚们的歌功颂德,秦始皇开始忘乎所以,贪婪暴虐的本性逐渐显露,无限的私欲恶性膨胀。在咸阳,他大兴土木,模仿建造六国的宫殿,“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由于享乐的欲望越来越强,又开始嫌“先王之宫廷小”,动手兴建 富丽堂皇、规模空前的巨型宫殿--阿房宫。方士劝诫他:“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他 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在尽情享受华宫美女之乐的同时,又带着豪华的仪仗队及庞大的车队到全国不断巡察,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在政治上称皇帝、建郡县、击匈奴、徙民众……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自古莫及己”。就在他的欲望不断 得到满足,荣华富贵无人能敌之时,身体也在不断衰弱,死亡日渐逼近。对欲壑难填的秦始皇来说,只有成仙才能长生,才能保住自己所享有的一切,才能使自己的欲望无限度地伸张。所以,他对求仙活动也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3.个性的自负。


    特殊的经历和至高无上的地位,造就了秦始皇自以为是 、独断专行的性格。“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他贪图权势,对待他人“少恩而虎狼心 ,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统一后更加忘乎所以,惟我独尊,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诸生因批评秦的政策而遭焚书之祸;李斯勿攻匈奴的建议被他拒绝,长子扶苏因对坑儒有不同意见,被发配到边疆监军。这样的性格,自然使他对任何人都心存疑虑,不放心把政事交给别人处理,只好“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更不甘心死后把政权交给别人,对他来说,最佳的选择只能是得道成仙、永生不死了。


    在求仙的过程中,秦始皇的思想始终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尽管他听信方士之言,求神仙、炼不死之药,但事实却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于是大规模营造骊山墓,希望把生前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搬到地下。求仙与建墓,同样是秦始皇个人私欲无限膨胀的产物。但是直到躺在陵墓里,他仍然固执地追寻着成仙之路,从兵马俑的发掘可以看出这一点。古代帝王讲究面南坐北,而兵马俑却是面向东方。据勘测,躺在地下的秦始皇也是头西脚东,秦人称为面东。面东表现了他向往东方、入海求仙之梦。可见,未能长寿成仙,成了秦始皇死不瞑目的遗憾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接受神仙学说,求不死之药,既反映了剥削者共有的追求享乐 ,不愿放弃骄奢淫逸生活的贪欲,也有自身经历、身体状况的因素;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又有个人性格爱好的影响;既有科学文化水平与认识能力低下的局限,又有现实的政治需要。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个性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才使得秦始皇对求仙活动表现出始终如一的坚定和异乎寻常的热情,也使得神仙学说对秦始皇的晚年生活及秦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