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光棍村

 昵称30319090 2018-04-12
  贵州大方县响水乡拉鲁村,距响水乡政府18公里,是该乡最偏远的村,全村管辖5个村民组,333户,1444人,其中仡佬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6%,也是响水乡乃至大方县仡佬族人口聚居村和省级一类贫困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窘迫。
  全村1444人,光棍就有132条。村里的光棍们平日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我想要一个女人”。当得知记者来采访全村光棍的情况,33岁的何坤插话:“嗯,好,了解了用车拉婆娘来扶贫。”
  有专家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只能打光棍。这说法也许有点耸人听闻,而在偏远的拉鲁村,山路难行,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娶个老婆,过去难,现在也难。
  对于贫困农村光棍汉的情况,这是一道艰难的求索题。
  这里呈献一份相对客观的卷面,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个人的屋子“鬼都能够打死人”
  大方县响水乡拉鲁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光棍村”。这个1444人的村庄有132条光棍,约占全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村里几乎没有适龄未婚女孩。
  一条18公里的国家扶贫土公路环山蜿蜒“爬行”,串起数个彝族、仡佬族寨子。
  拉鲁村有郁郁葱葱的层层梯田。天气晴朗时,拉鲁河潺潺流过,柳条长长,有油画般的美。
  6月5日,记者一行乘坐当地的“小四轮”面包车到达岔河村时,便再不能往前行驶了,就只有勇猛的摩托车才能驶进拉鲁村,如遇大雨天,就只能步行,山路危险,随时有塌方的可能。
  在一栋新房前,有一个“拖鼻涕”的小孩,以及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记者感觉有些口渴,想找水喝。
  “嗯,有水,你们喝不喝酒?”大妈问。
  记者有些猝不及防:难道在这里酒和水一样,是待客的日常之物?
  大妈的旁边,站着一个操外地口音的女子。据了解,该女子是大妈的儿媳妇,是大妈的儿子好不容易娶来的,怕她“跑”,便不让她出门。
  酒也不是村民自家做的,这是由于村民们都喜欢喝酒,喝酒后放纵起来舒服一点,山里生活太枯燥,来几个外面的人,不容易。
  走了5公里的山路,进入了拉鲁村的头道组。这几年,国家积极地进行农村危房改造,拉鲁村一带有不少新建的房屋。
  光棍汉徐顺友站在自家新房前,头发蓬乱,眼神茫然。
  “你今年多少岁了呢?”记者问道。
  “40来岁吧。”他答。
  “不对吧,可不可以看看你的身份证?”怎么看他也不像40来岁的人,便继续问道。
  他似乎听懂了记者的话,去里屋倒腾了几下,出来时,记者才发现他的脚有些跛,他递上了他的身份证。
  “60岁了。”旁边78岁的张大爷补充说,“他从小家境就不好,父亲饿死了,和母亲逃难到了这里,没有读过书,也没有谈过女人,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谁看得上他?”
  徐顺友无法从事农活,比如种田。白天就坐在路边盯着前面看,说话声音很轻,有时候答非所问,不在点上。晚上回到新房就闷睡,新房是政府补贴钱帮他修建的。
  房里除了零乱泛黑的床铺、几个脏兮兮的碗筷、一口锅以及堆放在竹竿上的衣服之外,再无他物。
  据了解,村里其他大部分光棍身体都很健康,但生活与徐顺友的如出一辙。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或外出打工或种地。
  “我有个电视的,就是小了点,不过还可以放。”徐顺友说。
  母亲过世20多年了,这些年,很难想象他是如何生活的。据了解,他很快就能领“双保险”(社会低保和60岁的养老保险金)了,生活靠国家,国家发下来一点就吃一点,前段时间才领了几袋米。
  “我什么手艺也不会,就这样了。”徐顺友说话时眼睛不看人。
  村里有个78岁的老大妈,住房环境不好,两个儿子死了,媳妇跑了,大孙子也死了,领着两个小孙子艰难度日,村里人提议徐顺友和老大妈成一家,“她们缺房,他缺人,也多少有些劳动力。”
  “人家不干,大妈家有3个姑娘嫁在外地,怎么也不会同意的。”78岁的张大爷说。
  “他一个人嘛,好过?如何会好过,一个人的房子里,鬼都能够打死人。”
  “光棍多,主要是因为缺条像样的公路,一下雨,路就烂,车开不出,也开不进,有路了,车通了,女人就进来了。”51岁的吴祥燕刚从城里回来,打扮时尚,见记者在采访,她热心地走上来说道。她说,她离开拉鲁村好多年了,和原来的老公分开10多年了,女儿在毕节给她买了一套房,她在外面找了个伴,小日子过得很好,这次危房改造,她便回老家来修房。
  “你会不会跳舞?”她问记者,她长期在毕节,最喜欢跳交际舞。
  旁边,徐顺友接不上话,吴祥燕叫他站在自家新房前,让记者帮他照几张相。
  徐顺友茫然地站着拍照,镜头里,他零乱的头发花白。
  “扶贫啊扶贫,我们最需要扶贫的是找婆娘”
  拉鲁村村里的光棍们平日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我想要一个女人”。当得知记者来采访全村光棍汉的情况,33岁的何坤插话:“嗯,好,了解了之后,可不可以用车拉婆娘来扶贫?”何坤家四弟兄,大哥将近40岁,他排行老二,他这些“直愣愣”的话正说出了光棍们沉默的心事。曾经一位女孩到他家里“考察”后说:“你太穷了。路太难走了。”他把气憋在心里,大喇喇地说:“穷你就走吧。”
  除了偶尔有登记结婚的村干部,大部分村民在近两年已看不到热闹的婚礼。村委会主任张永才把光棍问题归咎于贫穷,路不通。
  拉鲁村有很出名的水花酒,色泽清冽,甜而不腻,入口很爽,饮后后劲十足,怎么“颠三倒四”的都不知道。水花酒是他们生活的甜品也是毒药,村民们可以不分白天黑夜,摆起架势就喝,反正,缺婆娘不缺水花酒。“家家都有,可以天天喝,如果早上起得早,往村里窜一趟,就能看见三五个酒鬼。”张永才说道。
  而40岁以上的光棍有好几十个,他们是“认命”的一代。每当讲起婆娘问题,都会心一笑,给出一个一致的回答:“条件不好,找不到嘛。”村里几乎全是张姓家族,大家喊的“老蛇幺叔”张令昌也是三十好几,他出门打了好几年工,在大方也做过生意,一张嘴也很会说,但仍然单身。早些年他找过媳妇,据说媳妇年龄太小,操持不了一个家,和母亲关系很不好,离开了。
  张令昌的父亲刚过世,他回家后有很长时间没有出门了,似乎没有办法,家里只有一个70多岁的老母亲,他走不开。然而他依然找不到老婆。
  光棍们希望能生儿育女,但他们恰恰卡在尴尬的年龄段:年轻女孩外出打工,有更好的婚姻机会;中年寡妇或已结扎,或带着子女,再生育的话,原本贫寒的光棍家庭无法承受多子女的生活重担;有些年轻丧偶的小媳妇,也未必看得上30多岁的光棍汉,再加上一个大家族里,婚丧嫁娶,不能乱了辈分。
  张令昌在村里条件并不差,修了4间水泥平房,住在里面,比其他村民的茅草房、木房要显得气派得多。
  现在,他已经对讨老婆不抱希望,连相亲都懒得去了。
  “太累啦!反正早晚还是要出去打工的。”他闷吼了一句。
  临近50岁的光棍汉“歌星”张韦昌也去打过工,略显邋遢,个子矮小,总穿花衣服,他到外面的世界探了探头,却依然把村庄视为归宿。
  他平常总是在酒桌上高歌一曲《青藏高原》,不跑调,高音也上得去,但样子过于滑稽搞笑,操一口怪怪的普通话,一个人不停地说。
  看得出来,他早就喝成“酒神经”了,他在家是老大,老二在另一个乡政府工作,老三娶了大方的女人上门去了,唯有张韦昌,留守拉鲁村,留守老家,留守父母,留守成了50岁的光棍汉。
  听说前几天,村里喝酒闹事了,也是一个家族中张姓小伙和兄弟闹口舌,瓶子一摔,往手上一划,静脉血管破了,鲜血到处飞,村民赶紧送往大方县城医院救治。
  “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天不喝酒干什么?家里没有一个女人,男人做什么都是散啪啪的,没奔头。”
  “你说,家里有老婆孩子,有热饭热汤,谁神经病天天喝酒啊?”光棍们总结。
  张姓家头屋(相当于客厅)的墙上贴着“祖德流芳”,下面是“张氏堂上历代宗祖考妣位”。靠近地面的墙上是“金玉满堂”,贴着对联:土中生白银,地内出黄金。
  这是一个家最重要的地方,上祭祖,下祭土。无论是茅草房、木房,还是水泥平房,村民的头屋都供着祖宗的牌位。这代表了拉鲁村两个传统:孝敬父母、固守土地。
  在村里,光棍跟着父母住,没有一个光棍选择背弃父母。
  “扶贫啊扶贫,我们最需要扶贫的是找婆娘。”这是在采访中,何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有老婆守不住人留不住心
  “没有老婆的四处讨老婆,有老婆的要守住老婆。村里的光棍数据没有包含另一个群体:老婆出走留下的单身汉。数量不得而知,但每每问及,任何一个村民都能掰着指头数出几个来,连带一声叹息:娃儿都生了。
  40多岁的张三叔的老婆是同村老何家的幺姑娘,孩子都生了5个了,还是“走”了。
  张三叔说,前年,老婆丢下8个月大的儿子,不辞而别。找过一次,让他寄1000元钱,让老丈人帮忙找,一个电话就回来了,后来,一个星期后又走了。
  这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了。
  他说,这些年他一直到处挣钱,盖了一座大平房,为了方便照顾家,现在就在附近的煤矿上上班。
  “你老婆为什么要走呢?”记者问。
  “外面花花世界花嘛,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她的事情。是她对不起我。”张三叔咬牙,狠抿一口酒。
  张三叔的老丈人是村里很会唱山歌的老何,平常喝酒后就拄着棍子,在村里的田梗上,歪歪倒倒地唱山歌,眉眼半睁,口齿不甚清楚。
  老何告诉记者,张三叔经常醉酒后就打人,自家姑娘是被张三叔打跑的,张三叔还经常打他,从过年到现在,他就被张三叔打过几次,已经医了好几千块钱了。
  而据知情者说,张三叔的老婆是张三叔在外打工时,多次和同村以及外村的男人保持“不正当”关系,最后走了的。
  看来,要搞好家庭经济,男人出外挣钱,留守妇女难忍寂寞空房,出事情的概率高。
  但往往人们再是经济条件好了,还有更重要的隐秘情感需求。
  6月8日,酒桌上,另一个抱着两岁女儿的张姓中年人,原先好不容易“娶”了一个都匀的女人,女儿出生一个多月,女人还是走了。
  “也许有鬼吧,大家都说是因为这里风水的问题,老婆走的概率太高了,而对面河边的沙湾村,两村的人从来不通婚,有一两家通婚了,结局都不好。现在,就更不通了。”村主任张永才表示很无奈。
  拉鲁村成群的光棍们,未曾想到他们正踏入一个历史的夹缝中,留下来,还是出门去,这是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无论留下来,还是出门去,他们都将面临婚姻窘境。
  出去,他们在婚姻市场中更处于劣势——按照一种叫做“甲女丁男”的朴实的婚姻迁徙链条,女人总是会寻找高一层次的男人,那么最后被剩下的便是“甲女”和“丁男”。在中国近20年的人口流动中,从乡村走出去的女子可以在外边找到高一层次的男子,从乡村走出去的男子却不容易遇见比自己还低一层次的女人。因为在城市里,他们彻底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留下,周围的适婚女子越来越少,因为她们一个个热切地奔赴城市而去。好不容易成家的,如何留住老婆成了很大的难题。出门打工挣钱,担心老婆寂寞难耐,情感的需求难以填补;不走,在家里,没有多的收入,难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老婆也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更有可能是走了就不再回来。所以,近年来,留守妇女的问题也逐渐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路之痛村主任艰难创富梦
  “多年前的那句话很对啊,要致富,先修路,而现在我们拉鲁村道路的状况,还是很恼火,我前几天买了5头猪,就因为路不方便,整整要比外面的价格少掉1000多块,心很痛。我呢,还好,我从小在外面长大,早在外面成家了,现在回乡创业。你看看,我们的村民们,搞经济都这么难,找婆娘更难啊。”35岁的张永远,在外面走南闯北好些年,谈到老家拉鲁村的现状,颇有头脑和见地。
  2010年,张永远碍于城市找地办养殖的困难,回拉鲁村养起了猪和鸡,收入稍可观,但还是因交通不便,无法扩大养殖规模。
  而村主任张永才,因2012年自家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拉鲁村修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已经“一穷二白”,为了生活,也为了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致富,自己搞了小作坊养殖,有牛、土鸡、猪。
  张永才每天忙忙碌碌,却也乐在其中。村民们经常看到一个长期不洗脸、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作息的高个长发小伙,可能在某一个中午抱着一只鸡串完整个村子,没有人知道他下一分钟要去哪里,要去忙什么。记者在大多时候和他电话联系的时候,他都在忙着干活。
  谈起拉鲁村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艰难之中,张永才神情坚定,热情满满,脑子里有着非常清晰的画面:拉鲁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海拔适宜,可以用田来种蔬菜,还可以种药材,如半夏、金银花、太子参等。现在村民们正在积极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拉鲁村很适合搞养殖,荒山多,空地多,目前闲置下来的空地有2100亩左右。可以饲养牛,鸡,猪等。山里有平整的大块的土地,可以培育草场。”
  记者了解到,如今,从响水乡到青山岔河村的路面,正在修整,路面会铺上水泥。
  而从青山岔河村到拉鲁村7.5公里的土路,在大雨天里,塌方现象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车辆无法通行,摩托车也不能行使,只能步行。就连村干部们到响水乡政府来开会,也是件艰难的事情。
  拉鲁村的村民们,希望从青山岔河村到拉鲁村7.5公里的土路,能够在政府和各方的帮助下,得到彻底的修缮。致富的路修好了,经济发展起来了,女人会进山里来,那时候,光棍们也可以过上热锅热勺、有婆娘、有儿女的幸福日子。
  张永才想象着,到那时候,拉鲁村有出名的水花酒,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建造城市郊区的山庄,忙碌之余的城市人在拉鲁村喝点小酒,吃上拉鲁村天然养殖的土鸡肉,吹着凉爽的河风,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路泥泞,车难行
 
 光棍歌星张韦昌(右)
   
 村里的背兜光棍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