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
有钱人家的小姐少爷,穿着打扮紧随英美潮流,逛百货泡咖啡馆上西餐厅,洋气得很。 但当时的城市公共设施比较糟糕,无论他们多么有钱,也很难保证吃下的牛排是卫生的。
开埠的头30年里,上海人买到的肉都是来自私人屠宰场的。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政府才开始筹建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宰牲场。
但一个大都市里怎么建屠宰场?没有一个人懂。 于是,上海工部局找到纽约卫生部,询问北美大城市屠宰场的规划经验。
洛杉矶卫生局说,屠宰场必须用混凝土,不吸水。
多伦多屠宰场建议,要在顶楼屠宰,方便把废弃物扔下去。 ▲多伦多的市屠宰场。 约翰内斯堡强烈推荐在楼层间建斜坡,让牲畜自行走上屠宰室。
就这样,一个集全球屠宰场之大成的设计方案出炉了。
八角形的外廊,围着一栋圆形大楼,中间有26座斜桥互相连接。 人们在圆形大楼里屠宰,把冻肉送到外廊楼里储存。
待宰的牲口会在一楼停留24至48小时,平复恐慌的情绪,等待检疫。有病的牛会关锁在东南角,健康的则会沿着坡道往上走。
抵达顶层3楼的屠宰室,成年的牛会被22mm口径的手枪击毙,其它的都会接受电击,之后放血剥皮。 在超过两公里长的流水线上,动物的血用专门的桶来收集,内脏和皮毛通过不同的管道滑降到下面的楼层处理。
入冷库前,肉质最好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加盖“劣品”,运到废肉抛弃所烧掉。 据说,这“敲印章”的动作变成了上海俚语。 1931年,工部局在虹口沙泾路买下18亩地,交由余洪记营造厂来建造。
一座现代化的宰牲场在1933年11月竣工。 竣工后,宰牲场的国际化之路并没有停下来。 宰牲场专门从英国订制专门的牲口栏,还为犹太人屠夫准备了祷告室。
1934年1月,上海市宰牲场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规模的宰牲场。
在后来,战火洗礼、经济转型,血水被冲刷干净,人们把这里当做食品厂、制药厂、仓库。
直到2007年,华丽转身成为时尚园区,改名“1933老场坊”。 如迷宫般的通道,曾经是牛羊们的“黄泉路”,如今成为电影《小时代》里奔跑的场景。 顶楼的屠宰室装上了玻璃穹顶,在曾经无数头牛羊倒下的地方,奢侈品牌发布着新品,时尚人士在聚会狂欢。 一栋融合了全球智慧的屠宰场,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大变身。
但没有变的,是上海的国际范儿。
一座国际化的城市,不一定要有多少摩天高楼,而是能用高水平的设施和服务,满足各种居民的需求。
哪怕是一座屠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