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明神武的隋炀帝为何迅速败家亡国(3)

 墨香笙樵 2018-04-12
物极必反 


  即便是铁人都有疲劳的时候,仅仅这些利国利民(后世的)的工程已经搞得百姓疲惫不堪了,可谁会跟得上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隋炀帝的跳跃式思维呢?如果再加上负面作用为主的一些事情,那天下岂不鼎沸? 


  偏偏,隋炀帝对自己的子民的感受是毫不在意的,偏执的他只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对自己的“大业”是否青史留名感兴趣。这有史为证: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代行太常少卿的礼部侍郎许善心奏请为太祖、高祖各建一座殿,依据周文王、周武王宗庙的标准,与始祖共建立三座殿,其余的人都分室祭祀,按照亲尽庙毁之法祭祀。炀帝却对秘书监说:“如今始祖与文、武王的宗庙都已具备,后世子孙把我又放到什么位置上呢?”六月初十,他下诏为文帝另建宗庙,给自己腾出位置来,但不久之后炀帝忙于巡游之事,宗庙最终没有建成。 


      视草民如刍狗的人,必然会被亿万个燃烧的刍狗所焚毁。我们不能简单说隋炀帝的各种宏大事业是对是错,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对错夹杂的。在他的好大喜功的一些“国家形象工程”里,也不乏正面的意义。然而,我们不得不痛斥这些过于奢侈的行为,惋惜他的大业成了大过——这一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瞎折腾”。 


  北巡西狩。宋代有人说“炀帝是以巡游亡天下。”他说出了一个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即耀武扬威、不悯民情。他的一些大工程,很多都有为了他巡游方便而修建的因素。他做了十四年皇帝,而在长安呆的时间仅有一年不到!即便加上在东都、江都等地的时间也不超过十年,其余的时间,都花在了四处巡游。他有八次巡游,除了三下江南,其余五次都是到了北疆和西疆。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十八,他大张旗鼓地进行北巡,这是对突厥启民可汗的回访。此时所带竟然有甲士五十万、马匹十万之多!这哪里是什么演习?这分明是令异族顿生惶恐服拜的军事示威。一路上光是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就得花费多少?就算国力能够承担,可老百姓也无法承担各种役使啊。六月十一,浩浩荡荡的史无前例的“旅游观光团”到了榆林。他在这里接受了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的朝见。出塞后,他还不敢掉以轻心,听从大臣周法尚的话,下令把大军排成方阵,把内宫和百官的家属放在里面,就像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为了显示国威,他下令首席工程专家宇文恺造了一顶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七月初七亲自在里面设宴款待启民可汗和各部酋长三千五百人之多,他的分赐让胡人大开眼界,仅启民可汗就获得了二十万匹缎,而他进贡的仅仅是三千匹马。于是大家纷纷进贡,自然所获不小。这时,启民可汗第二次提出了改穿中原服饰的事情,在大家纷纷同意的时候,隋炀帝却以人群有别为由不许。这是突厥对大隋无比的倾慕,可见大隋的国威。八月初九,他又前往启民可汗的大利城,宇文恺又造了两大发明:观风行殿和行城。它们都是组合式的发明,行城周长二千步,以木为架,外蒙彩布,这让懵懂的突厥人以为他们有天神相助,十里之外都要下马磕头。在大利城,宾主尽欢,启民可汗恭恭敬敬地为隋炀帝祝寿,各部头人没有人敢抬头仰视威望如日中天的隋炀帝。隋炀帝依然对他们赏赐异常丰厚,让他们喜出望外。炀帝还乘兴吟诗一首,其中写到:“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在令人陶醉的盛况中,他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超过了汉武帝。 


  可隋炀帝在这里却不意遇上了一个高丽使者。隋炀帝叫他回去劝高丽王归顺,对他说:“明年我将到涿郡,他如果来,会受到和启民可汗一样的待遇;不来,就等着瞧。”——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拖着大隋走向了亡国之路。这一次,隋炀帝快快乐乐地玩乐了五个月,同时,还以诽谤朝政为由杀了反对修建长城的三大名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高颎之死最为可惜,可以说,开皇之治许多功劳都要归功于他,特别是他的尽责、胸怀和荐人,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都是他推荐的。有这个当了二十年宰相的人,隋兴;杀了他,隋接着就亡了,他可以说是隋朝兴亡的一个象征。高颎之死可以追踪到灭陈时的“张丽华事件”。当时晋王杨广请高颎手下留情,但高颎却认为:“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岂可留张丽华?”于是将张丽华处斩。从此杨广恨透了高颎,埋下了后来杀高颎的种子。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是隋朝兴旺的顶峰。在这重要的一年中,隋炀帝迎来了他的不惑之年,而且他还开始了最重要的巡视大西北的行动。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与铁勒部合约,大败骚扰不已的吐谷浑,吐谷浑被迫投降隋朝,却被隋朝派杨雄和宇文述突袭,几乎占有了吐谷浑全部的土地。大业五年年初,仅仅在京城呆了二十天的隋炀帝又兴致勃勃地出巡了。这次他的目的地是西疆。四月到了陇西,高昌国、吐谷浑、伊吾、党项等先后朝见。五月他在黄河北岸的拔延山举行了大规模的狩猎活动,然后一路西行,六月初八到了祁连山下的大斗拔谷(今民乐县扁都口)。这次穿越是众多皇帝里唯一敢于冒风雪过雪山穿峡谷的。其路四十公里,道路至险,许多地方仅容一人通过,加上恶劣的天气,还冻死了不少人。此前两天,他曾经对给事中蔡征说:“古来就有天子巡狩的礼仪,但南朝的皇帝都喜欢涂脂抹粉,坐在深宫不与百姓相见,这是何理?”蔡征就回答说这就是他们早亡的原因。隋炀帝能够看出南朝皇帝与百姓天渊相隔的不足,这是他的高明,而他为了“亲民”却导致“扰民”,却是过犹不及。六月十一日,十万随驾大军到达张掖,结束了对吐谷浑地区的视察,又到了燕支山,宴请来朝见的西域各王。宋朝的《武经总要》说他到达了玉门关,这是中国帝王西行最远的地方。隋炀帝的北巡西狩,当然有着重要的固边意义,还新设了鄯善等四个郡,历史上第一次几乎全部把青海纳入国家版图,他充满自信地实行大赦把开皇以来的政治犯放回,这一年,是隋代户籍人口的巅峰,这时有一百九十个郡,人口四千六百多万,地域和人口都到了顶峰,《资治通鉴》称“隋氏之盛极于此矣!”同时,还派人第三次远航台湾,大隋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可不祥之兆也来了。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的元旦,本来是要大闹新年的,可是发生了一起事变:几十个乔装打扮成佛徒穿着白衣的人闯入建国门夺取卫兵的武器,虽然很快被镇压而且牵连到一千余家,可依然没有打断隋炀帝的玩性。他把大闹新年改成了正月十五,其盛况堪称空前。为了在跟随他来的西域王公面前显示富有,他下令东市整修一新,进出的人无不衣着鲜丽,连卖菜的小贩都是一律用龙须席铺地。胡客进店,居然不要饭钱,主人还说:“中国富饶,酒食向来不要钱”。弄得这些胡客茫然不已,但有机灵的胡客见他们以缯帛缠树,就问:“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三下扬州。大概是隋炀帝曾经在江南呆过不少时间,见识了不少江南美景;而且宠爱的萧皇后是后梁(萧梁亡后依附于隋的藩国)公主的缘故,颇有书生风流气质的隋炀帝对江南情有独钟,因此三下扬州,而这又是和大运河的开凿息息相关的。因为他的下扬州,大运河也蒙受了不白之冤,不过,说到下扬州这被人们认为是亡国之举的事情,其实未必一黑到底。除了炫耀的心理,也有如秦始皇巡游全国宣示权威、震慑江南不安分势力的正面作用。当然,“凡事无绝对”,他极其奢华的下扬州,的的确确埋伏了亡国的种子。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甫一登台,隋炀帝就派王弘开始筹划下扬州事宜。《隋书》里称他所造龙舟、黄龙等舰只数万艘,仅仅只用了四个半月就建成了,(《大业杂记》觉得其离谱,故称五千余艘,如此记载说明正史也不得不令我们带着疑问读),其中四层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达二百尺,装饰十分豪华。八月十五,隋炀帝从洛阳之西的西苑出发,所带之人有十万之多,甚至“其在两都及巡游,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随,谓之四道场。”《隋书》称前后相距达二百里,还配备了船夫达八万人之多,甚至还有毫不怜香惜玉,把从江南所选的九千多秀女充作“殿脚女”的传说。路过的各州县,五百里内的地方都要供给美食,吃不完的都丢弃在野外了。别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人生的最大梦想了,比起隋炀帝的宏大气魄,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儿科。这一去就用了八个月,到了第二年四月,隋炀帝浩浩荡荡地从陆路回到了东都洛阳并下令大赦天下,免除全国所有的租税,这称得上“皇恩浩荡”了。可他的喜悦还没有结束,就传来了两大噩耗:年仅二十五岁的太子杨昭和尚书令杨素在两天里相继死去!杨昭自小在隋文帝夫妻的抚养下长大,养成了节约的美德和宽厚的心胸。可天不假年,风格和隋炀帝相反的他的去世,似乎天不佑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