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杀了“九千岁”,临死前后悔道:果然万岁杀不得九千岁,不吉

 快乐老年435 2018-04-12

大家都知道魏忠贤在大明的权势,可谓只手遮天、风光无限,这么厉害的九千岁为何最终还斗不过一个钢登基、年仅17岁的崇祯帝,他在魏忠贤眼里还是个孩子?

魏忠贤在当时虽然风光无限,但生死完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在秦朝,由于刚刚经过“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君与臣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秦始皇在位时,由于大权在握,杀伐决断,当然无人敢于违逆他。但当秦始皇过世之后,由于秦二世的无能,赵高得以指鹿为马,在朝可以联络大臣如李斯,在外可以私通大将,则牢牢把控住朝政。

赵高掌权之后,甚至连堂堂的丞相李斯都被其族诛。秦子婴当政之后,为了诛杀赵高,都必须想尽计谋。这个时候,大约是太监最能得势的时期。

至于说到汉朝,尤其是东汉末年,虽然宦官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不过由于董仲舒推行的那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君臣之间的鸿沟开始快速拉大。宦官之所以能掌权,都来源于帝王的信任或者帝王的年幼无知。

皇帝杀了“九千岁”,临死前后悔道:果然万岁杀不得九千岁,不吉

即使这个时候,朝臣们不再像怕赵高一样害怕宦官,顶多只是依附、阿谀,宦官要随意诛杀大臣满门的情况已经很难见到了。反而是大臣联名要向皇帝建议杀太监时,宦官们不得不提前到天子面前痛哭流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君权被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御用文人们建立后,又通过各项制度限制宦官的权力。比如宋朝赵匡胤,在其三条祖训中就有一条是不许宦官干政。到了明朝,明太祖甚至不许宦官识字,就是为了吸取历朝的教训。至于说他的后代越来越宠幸宦官,则有深刻的原因。

从历史来看,朝堂之上的力量无非是三股,一是皇帝,二是大臣,三是外戚。在权力的斗争中,往往是皇权与相权(大臣的代表)的斗争最为激烈。大臣谋朝篡位的不在少数,废立皇帝而大权独揽的更是比比皆是。

皇帝杀了“九千岁”,临死前后悔道:果然万岁杀不得九千岁,不吉

为此,皇帝需要有第三股势力进行平衡,外戚作为母族的亲戚,本来战友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通过很多朝的历史教训,外戚干政的危害实在太大了,东汉就是这么被折腾完的,杨坚甚至干脆也夺了皇位。哪怕是后宫的皇后,也将皇帝视为可有可无的傀儡,吕后、武则天等野心勃勃的女人也层出不穷。

尽管汉武帝曾经杀母立子,但毕竟太不人道。这时候宦官则取代外戚,成为帮助皇帝的第三股势力。从历史来看,宦官也确实没有篡权夺位的先例。虽然名声不是很好,但始终是皇帝最为信赖的人。

皇帝杀了“九千岁”,临死前后悔道:果然万岁杀不得九千岁,不吉

不过到了明朝,官僚体制的建立,让宦官掌权也只是很脆弱的。别看魏忠贤的势力庞大,号称为九千岁,其实他在宫中的官职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说白了就是个改章的。

对于朝中大臣而言,平时可能畏惧他的权势。但对于皇帝而言,此时的太监就是一条狗而已。只要传出片纸只字,无论势力如何熏天的太监,都会马上自尽。这也是为什么皇帝能对自己身边的太监放心的原因,而魏忠贤之所以被处决,不在于他做了多少恶事,更多的是他是一个背锅侠,崇祯需要杀他立威,表明对于前朝划清界限的决心而已。

皇帝杀了“九千岁”,临死前后悔道:果然万岁杀不得九千岁,不吉

崇祯在煤山上吊之前,还后悔杀了魏忠贤,并让人厚葬他。这可能也是魏忠贤并没有实力,也没有野心的证明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