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碛(qi)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区晋陕大峡谷,黄河岸边,因下游的大同碛而得名。“碛”就是水中自然形成的乱石险滩,大同碛又名二碛,黄河第一碛就是闻名遐迩的壶口。黄河至此,四五百米宽的河道因碛的阻拦骤然收缩到不足百米,狭窄的河道与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奔腾怒吼浊浪滔滔,成为黄河水运的天堑。 
自古西北地区与内陆通商运载货物多通过黄河水路运输,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仅麻油一项,每天就卸载几万斤,然后,再用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
货船行至碛口,遇到河道天险,载货的重船和筏子不能安然无恙的通过,人、货必须从这里改走陆路,因此两百多年前的碛口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路大码头。在繁华时期,每日有几百只船、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这样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京包、京蒲铁路建成后,碛口完成了它物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的碛口,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富庶和持续几百年的繁荣虽然已成为过眼烟云,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充满古朴风情的小镇及李家山、西湾、孙家沟等一大批古村落。我们近年看到影视剧中黄河船夫激流勇进的画面和纤夫拉船的摄影作品,大都在这里拍成。2004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碛口古镇为首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碛口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的“2006年世界百大频危文化遗址守护名单”。
这个门面是过去“湫水布庄”的旧址。1920年,附近李家山的一户人家种植棉花成功,此后当地大面积推广棉花种植,因此棉花、棉线、土布的收购应运而生,其中晋绥三分区的“恒信昌”、“湫水布庄”实力最为雄厚。“湫水布庄”将每年收购的几十万斤皮面和妇女们手纺棉线,小机织“标准布”用骆驼运往各地,供应边去无棉区和部队所需。
万益成,李家山大户的祖宅。李氏家族在此经营过载货栈,帮助广网商客寄放和出售货物。李氏家族早在清中叶就查收碛口商业,日进斗银,成为碛口巨商大贾。
碛口客栈旁边不远处的“复和店”,在这里居然有航运公司!
墙上赫然显现的“西湾村”几个大字依然是罗哲文的手笔。据碛口客栈的女主人说,大同碛是当年商贾们的工作区,西湾才是他们的生活区。
门匾上的字迹剥落的几乎不可辨认了,“明经第”说明当年的房主大概是饱读经书之人吧!

古镇内一位正对着黄河写生的女士,问她可是学生,答曰:美院的,老师。问:哪个美院?答:中央美院。
和顺店旧址。这块匾额刻于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有一百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万盛店”院内的一位老者,她说是这里的老居民了,还说这里从前是卖年画的。 画市巷尽头的门洞,上方仍悬挂着当年的门匾,上面“万盛店”的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但仍能辨认。
别看现在这个院门残破不堪,当年这样的门脸可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用得起的哟!
这是现实今日碛口荣耀的最好的证明:几十个大学把碛口当作他们的教学、实习和创作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