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愚意以为,大唐王朝的建立,李渊实在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李世民的作用再大,也不能超过乃父。
《全唐诗外编》卷一录其诗一首:为秦王制诗
圣德合天地,五宿连珠见,和风拂世民,上下同欢宴。
这首诗大约作于武德元年(618年),是其子世民初封秦王时所作。该诗既表达了作者建立新王朝的得意心情,也寄托了对爱子的希望和期待。品味全诗,觉得它虽然写得雍容典重,但终不脱五言祝辞之窠臼,而且庙堂气十足,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本姓不知。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六岁丧父,八岁丧母,从此成为流浪儿。曾一度栖身濠州(今安徽凤阳)名刹开元寺,初为吴王杨行密收容,但为杨氏诸子所不容,又被杨行密推荐给部将徐温。李昪从此改姓徐,名知诰。徐温死,他继掌朝政,受封齐王。吴天祚三年(937年),废吴帝杨溥自立,改国号为齐。后自称系唐宗室后裔,改姓名为李昪,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为五代十国时的强国之一。
李昪从小便聪明伶俐,具有超群的智慧和才华。据说他在为徐温总管家务时,就忙中偷闲读书习字,操练骑射,立志将来能有更大作为。他曾亲笔录写了一条咏瀑布的条幅,挂在居室内,作为座右铭以激励自己: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他还亲笔书录另一个条幅挂在居室内,也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这便是他十岁时的诗作《咏新竹》中的一联:
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
从这两个座右铭中,便可见其少年时就有远大抱负。
《全唐诗》卷八录其诗作一首: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这首诗据说是在李昪九岁,徐温令其取火掌灯时所作。该诗先说灯光照明的宝贵价值,接着说灯焰初放时微弱怕风,需要有人小心保护。结尾两句写灯燃久了会转暗,如果主人能经常挑拨灯芯,剔除灯烬,它就会向主人当面尽心,重放光明。此诗通篇不见“灯”字而灯的特性自显。语言也通俗易懂。诗作借物言志,以灯自喻,委婉含蓄地向徐温表示:如果你能够好好栽培重用我,我一定尽心报答你的恩情。徐温见而异之,遂不以常儿相待。
李昪不仅在青少年时代就以“文艺自好”,当政后对文学艺术仍是兴趣不减。他广泛收集文献、图籍、古玩,在金陵当节度使时就创立了“建业书房”,藏书三千多卷。南唐日后成为“六经臻备,诸史条籍,古今名土,辐辏绛帷”的文献之地,在李昪时期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昪的儿子李璟、孙子李煜这两个在我国词史上享有盛名的词人,也就是在这样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氛的世家之中成长起来的。
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上消散以后,李昪便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他经常教诲臣下:“百姓皆父母所生,安用争城掠地,使肝脑异处,膏涂草野?”
941年夏天,吴越京师大火,多日不息,宫室、府库、铠甲‘仓廪焚烧殆尽。吴越王钱元瓘惊悸而死。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南唐诸臣纷纷请求出兵,扬言:“我师晨出,而暮践其庭”。李昪却说:“众卿所言何其凶残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横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灾睦邻,方是圣贤之道。”他不仅没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吊唁慰问,资助吴越度灾,重建京师。有的臣下对李昪这种反常举动迷惑不解,背后讥刺他说:“田舍翁,安能成大事?”(《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
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名婆留,杭州人。少时好勇任侠,唐末从董昌镇压黄巢起义军,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尽有两浙十三州之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封其为吴越王,为五代十国之一。在位26年。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广造堰闸以泄洪,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发展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历史上关于钱镠的传说和故事很多。据说,他曾以二十人智退土匪十万,保住了临安;曾亲手设计可以使他保持高度警醒状态的枕头,号称“警枕”。他曾说过:“用汗水代血水,以钱财换平安”。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后梁、后唐称臣纳贡,对内赋税繁多,除田赋、市租、山林、川泽等税收以外,甚至一度连蛋、鱼、鸡都要征税。
史书称钱镠骁勇绝伦,喜任侠,并略通图纬诸书。《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录有其诗18首,大都是他即位吴越王后所作。
1、
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辉。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据史书记载,唐昭宗以功封钱镠所居之营为衣锦军。天宝三年(910年),钱镠巡游衣锦军,作此还乡歌。起首两句写他在蓝天丽日的佳节,锦衣还乡。“三节”本指年节、端午、中秋,此处泛指佳节。次两句写还乡途中的盛况。“功成”句意为他功成名就,一路上旌旗队列显赫。“家山”两句写欢宴的情怀。“家山乡眷”指父老乡亲。“觥散飞”犹言纷纷传递酒杯。结尾两句写他与民同心不欺的意愿。“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两星相互映照,永不背逆。“孛”同悖。此诗朴实自然,欢乐之中充满英豪之气。贵不忘本,与民同乐,显示了开国君主的风度。
与此诗内容类似的还有《石镜山》等等。
2、
青史楼引宾从同登
志壮四征平逆孽,力扶三部有褒崇。如今份业无狼孛,青史楼标定乱功。
3、
功臣堂
宝剑已颁王礼盛,锦衣重带御炉香。越王册后封吴主,大国宣恩达万方。
这两首诗,矜夸了他平定吴越的功绩。
4、
造寺保民
三秋甘泽烟尘息,四序和风气色浓。播种勤耕盈廪庾,兆民兴让洽温恭。
5、
秋景
天垂甘泽朝朝降,地秀佳苗处处香。率土吾民成富庶,虔诚稽颡荷穹苍。
这两首诗歌颂了其治下国富民安的景象。
以上这些诗虽然写得雍容典重,对仗工整,但就其内容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比之下,下面这几首诗写得还算不错。
6、
筑塘
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
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
这首诗大约作于吴越天宝四年(911年)左右,当时钱镠正率领钱塘军民为保护杭州城而修筑捍海石塘。此诗当是为此而作。
修筑捍海石塘是钱镠政绩最卓著者。这首诗描写了江水汹涌为患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筑堤治水、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气概。该诗境界开阔,出语豪迈,不失为一首好诗.
7、
九日同群僚登高
淡荡晴晖杂素光,碧峰遥衬白云长。好看寒雁归南浦,宜将砧声捣夕阳。
满野旌旗皆动色,千株枯柚尽含芳。
这首诗绘景状物,韵味十足,景象鲜明,写得饶有情趣。
8、
百花亭题梅
秾华园里万株梅,含蕊经霜待雪催。莫讶玉颜无粉态,百花中最我先开。
这首诗只有寥寥四句,却把梅花那种怡然自得、傲世独立的风姿淋漓尽致地地刻划了出来。此诗也颇有些帝王气概。
从以上这些诗作可以看出,钱镠这个私盐贩子出身的开国帝王,不仅仅“略通图纬诸书”,而且很喜欢写诗,并颇谙于此道。
李存勖小字亚子,西突厥沙陀族人。先世姓朱祁,其祖朱祁赤心,在唐末参与镇压庞勋起义,唐懿宗赐姓李。其父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以功任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克用死,他继任爵位,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在兵变中为宫内伶官郭从谦所杀。
史称李存勖通《春秋》,好俳优,知音律。他词作传世不多,但绘景状物,韵味十足,有些词还有史料价值。下面选录的一首词有一定的代表性: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风。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首词描写刘晨和阮肇与仙女的恋别之情。据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在桃源附近的溪水边遇到两位绝色女子,被邀至洞府款待,留住半年,临别时又集会奏乐践行。他们回到家时,子孙已过七代。二人后来又重入天台山访女,已杳不可见。全词境界从回忆中写出,宴饮欢歌、挥泪送别之情思跃然纸上。词风婉丽,颇具韵致。因词中有“如梦”之说,这个词调后来就改称“如梦令”。
李存勖的这首词,后人多有评论,而且评价颇高。明人胡应麟说“乐府所传《如梦令》一词,殊不在李(璟、煜)、王(建、衍)父子下。第以沙陀能此,尤不易也。”(《诗蔽》杂编卷四)清代张宗骕《词林纪事》引查初白言,认为“叠二字最难,惟此恰好”。近人俞陛云
认为,此词“‘残月落花’句,以闲谈之景,寓浓丽之情,遂启后代词家之秘钥”。(《五代词选释》)这些评析都很恰当。
唐庄宗另有小令二首:《一叶落》和《阳台梦》。前者写萧索之秋景,后者写男女之欢情;前者“其佳处在结句”
(俞陛云:《五代词选释》)。这首词的结句是这样的:“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后者词风婉丽浓艳,颇近西蜀《花间》之词。
唐庄宗还有一首长调《歌头》,共136个字,词中吟咏了四季景物。这首词被认为是“长调之祖”(明.余彦:《爱园词话》),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歌头》之调,有《六州歌头》、《水调歌头》等,都很适合表现沉雄悲壮的题材。而唐庄宗所作的《歌头》,反映的却是及时行乐的情绪,而且意窘字贫,词气不贯,实在没有太多的欣赏价值。
王建,字光图。他出身贫寒,其先世为饼师。他年轻时在乡里以宰牛、盗驴、贩盐为业,人称“贼王八”。他后来投蔡州忠武军。黄巢起义,攻陷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他因为护驾有功,被宦官田令孜收为养子。以后其势力逐渐壮大,成为四川一个武装割据集团。天复三年(906年),唐封王建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在位十二年。
王建虽然是胸无点墨的无赖出身,但他称帝以后,却崇尚文学,留意书籍,重视文人学士,喜欢与他们谈论。著名的词人韦庄,就曾经被他任命为宰相。可见他的尊儒好学之心。而在与文士们接触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他的文化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全唐诗》卷八录其诗一首:赠别唐太师道袭
唐道袭是王建重用的权臣,他和王建的关系,从诗中“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一句可以看出来。唐道袭曾官枢密使、太子太保,后来在与太子王元膺的火并中被杀。此诗大约作于前蜀武成三年(910)左右,当时唐道袭与太子王宗懿有仇隙,王建恐怕发生纠纷,便任命唐道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离开成都,诗中“褒斜旧地委勋贤”一句,即是指这件事。诗中还赞扬唐道袭为国兢兢业业、勤慎宽和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惜别之情。这首诗作得平稳工整,对于一个原来目不识丁的人来说,确实难能可贵。这首诗的标题是后人所加,这从“太师”二字可以看得出来,因为这个官号是其死后所赠。
宋太祖赵匡胤
作为著名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卓著的建树在于政治和军事方面,诗文并非其所擅长。但他流传下来的两首诗:《咏初日》、《咏月》却历来为后人所瞩目。这两首诗俱为赵匡胤未发迹时所作,气势磅礴,出语惊人,显示了他年轻时就具备的宏伟抱负和远大志向。
1、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关于这首诗,宋代陈岩肖的《庚溪诗话》记载了一段轶闻:“上微时,客有咏《初日》诗者,语工而意浅陋,上所不喜。其人请上咏之,即应声而曰。
这首诗作于赵匡胤发迹之前,有些诗谶的味道。所谓诗谶,即是说诗人所赋诗无意中有预示后事的征兆。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但赵匡胤这首诗毕竟是缘情而发的诗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赵匡胤当时的宏伟志向。
此诗一气呵成,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首二句写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赫赫炎炎,势盛光艳。“光赫赫”,“如火发”,形如口语,把太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活龙活现。后二句,诗人以红日初升自况,以群星、残月比喻当时的各个割据势力,并以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陈岩肖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
2、
咏月
这首诗仅存二句:
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
关于这首诗,也有一段传说。据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
五代十国时,南唐诸君、群臣等都擅长诗词,具有文才,他们也常常以此为自豪,而瞧不起北方宋朝的君臣,认为宋人不过是只会耍枪弄棒的粗鲁武夫而已。在与宋朝的接触、谈判中,也往往想以口舌之辩难倒对方,以求得外交上的胜利。当宋军围困金陵时,南唐派才士徐铉与宋军谈判,目的是想以口舌解围。徐铉学识渊博,谈锋甚健。他见到赵匡胤时,极力夸耀南唐国主李煜的才艺,并说其《秋月》诗(今不传)天下闻名。赵匡胤听后大笑道:“这是寒士的诗,我是不念这样的诗的。”徐铉不服,请赵匡胤也作一首诗给他看看。这时,满殿惊惧相视,赵匡胤却从容吟出:“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的诗句。据说,这是他年轻时自秦中归途中,醉卧田间,见到月上中天时所作的诗。徐铉听完大惊,“殿上称寿”。
这首诗和《咏初日》诗一样,也是赵匡胤的言志述怀之作,显示了作者意欲开创基业的抱负与气象。宋人陈岩肖评价这两句诗说:“大哉言乎,拨乱反正之心见于此诗矣。”(《庚溪诗话》)
明代的胡应麟对这两句诗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两句诗不过是“俚语偶中律耳,弹压徐鼎臣(铉),自是贵势,非以诗也”(《诗薮》外编卷上)陈岩肖和胡应麟评诗的角度不同,一是着眼其事业、功绩,一是着眼其作诗之法。所以有着不同的结论。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在“微时”就吟过些踌躇满志、表现其宏大志向的诗,诸如咏日的“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咏月的“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陈岩肖《庚溪诗话》)之类。但从象征的意义上说,他自比初日实是过甚其辞,赵宋王朝倒更像月亮,“月有阴晴圆缺”,北方辽、夏和后来的金、蒙古始终像是笼罩着它的阴影,而从澶渊分界到靖康之变,它总是仿佛初七初八的月亮缺了一半,从来就没有像初日一样普照过整个中国大地。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中,论对外关系的软弱,可以说无过于宋。
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和出身寒微、幼年失教的其他开国帝王相比,朱元璋在文化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突出的。他的文化学习,始于他当了义军统帅之后,此时他已经30多岁了。他坚持读书,从不间断,又常常和手下的一些文人讲经论史,列坐赋诗。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不仅知书识礼,而且还能写诗作赋、评点文学作品的优劣。据《明史
.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文集》55卷。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高皇帝御制文集》20多卷。关于诗歌,据《明史
.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诗》5卷,流传至今的大约有30多首。
朱元璋的诗作,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描写其征战生活的诗作;抒发其英雄怀抱、远大志向的诗作;赐赠臣下的诗作;写景咏物的诗作。
1、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此诗是朱元璋在转战江淮中于行军时小憩所作。该诗生动地描绘
了一个身着戎装、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的形象,实际上是朱元璋的自我写照。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又没有具体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完全是靠生动的勾勒和气势的渲染以及饶舌的山僧的陪衬。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与这首诗类似的还有一首《征东至潇湘》,也写得势劲力足,虎虎有声。
2、
征东至潇湘
马渡洲头苜蓿香,袖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3、咏菊花(一作菊花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若”一作“一”)
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就黄金甲。(“满”一作“遍”)
这是朱元璋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大约作于朱元璋担任红巾军将领,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年代。
唐末黄巢也有一首咏菊花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朱元璋的《咏菊花诗》,不论从用语、用韵,还是从诗中的寓意寄托来看,都酷似黄巢的作品,显然是受黄巢的影响而创作的。不过朱元璋的咏菊之作和黄巢诗比较起来,口气更强硬,风格更凌厉,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和威慑力量。
4、
赐都督杨文云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马鸣甲胄乾坤肃,风动旌旗日月高。
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更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庆百劳。
这首七言律诗,也是写于军中的作品。它虽然是赐赠之作,但写得豪气十足。诗中所描写的大将形象,也可以认为是作者本人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写照。
旧时流行的启蒙读物《千家诗》曾收录一首《送毛伯温》,与这首《赐都督杨文云》文字略有小异。原诗如下: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鼉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送毛伯温》这首诗,《千家诗》标明作者是明世宗。而《赐都督杨文云》收录在黄瑜的《双槐岁钞》卷一之中。据该书自序“时大明弘治乙卯仲春谷旦,七十迂叟、前琴堂傲吏、香山黄瑜廷美甫谨书”推算,黄瑜应该生活在明宣宗至明孝宗时期,其所录之诗,决不会是明世宗时期的作品。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朱元璋所作。
5、朱元璋的赐赠臣下之作,最著名也最为后世文人称道的是他在洪武八年(1375年)赐给大学士宋濂的一首楚辞体诗:
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觞。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这是朱元璋在一次宴会上赐给宋濂的一首诗。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乃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征他到军中。明朝建国以后,他历任翰林学士承旨、《元史》编撰总裁等职,洪武年间的重要诏令、文告,大多出自其手笔。他是朱元璋所倚重的功臣之一。在这次宴会上,朱元璋一再劝这位不会喝酒的老人“举觞”,一方面是对宋濂的看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君臣宴饮场面热闹的气氛,增加作诗的题材,在政治上笼络宋濂等文人。宋濂也颇能领会主子的意图,真的喝了个“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据说,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致仕(退休)前夕,朱元璋送给他不少礼物,其中还包括《御制文集》。此时君臣还共同唱和了一首:
白下开尊话离别,知君此后迹应稀。(朱元璋)
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宋濂)
在这里,宋濂对朱元璋的感激、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陈田:《明诗纪事》卷一)
6、赠刘伯温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这首诗作于洪武四年(1371),是年四月刘伯温辞官,朱元璋以此诗赠之。
刘伯温(1321——1375),名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年间进士。元末投奔朱元璋,筹划用兵,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辞官,后被胡惟庸构陷,忧愤而死。所作诗文雄浑奔放,当时与宋濂并称。
这首诗虽然极言刘伯温的才略和殊勋,却并无挽留之意。刘伯温深知朱元璋是一个褊狭不仁、刻薄寡恩之人,所以功成身退,并不恋栈。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遥岑如剑戟,迩洞非茅屋。
青松秀紫崖,白云生玄谷,岩畔毓灵芝,峰顶森神木。
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和鸣尽啼莺,善举皆飞鹄。
山中道者禅,陇头童子牧,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
这首诗是朱元璋与词臣吴沉的唱和之作,以清丽浅近、流畅自然的语句描绘了钟山的秀丽景色。吴沉,明洪武年间东阁大学士,博学多识,是朱元璋的重要词臣之一。
有一古老叟,胸中罗星斗。许朕作君主,果应仙人口。
赐官官不愿,予金金不受。持此一握扇,四海遂行走。
这首诗是为方士胡日星题扇之作,正史中未见记载,它也颇有诗谶的味道。
9、写景咏物之作,在朱元璋现存诗中也不在少数。这些诗都写得颇有情致和韵味。上面那首《钟山赓吴沉韵》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写景咏物诗。下面再列举几首。
春望牛首
遥岑峙立势苍然,春日莺啼景物鲜。叠嶂倚天江月外,三山映带石城边。
牛首,指牛首山。在南京城南,双峰角立,形如牛首。当年岳飞曾伏兵于此,大败金将宗弼(兀术)。石城,即石头城,故址在南京清凉山。本为楚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为攻守南京必争之地。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湿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
时近清和气氛浓,雨催花实喜晴风。篱边点点如钱大,尽是青青间绿红。
12、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燕子矶位于南京城北燕子矶镇北端,西、北、东三面临长江,面积约1万平方米,矶头海拔36米,峭壁悬崖陡立江水之上。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从这里登岸,是时,正好雨过天晴,一条彩虹横跨苍穹,一弯钩月遥挂天边,面对这壮丽的景象,诗兴大发,激情豪迈地写下了《燕子矶》。朱元璋放牛娃出生,几无文化,可这首极具王者之气的打油诗,比喻得当,气魄宏大,非常人所及,抒发了一代开国之君的豪迈情怀。朱元璋正是从这里走向金陵,走向帝王宝座的。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此诗立意新颖,气魄宏大。
朱元璋从一个文盲到能够写诗作文,而且有若干佳作传世,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