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档案文化的风采 (2)
2018-04-12 | 阅:  转:  |  分享 
  
档案文化的风采

一一我的兰台生涯



谭昌吉









档案文化是传递爱心的温暖。档案文化应该成为人的生活状态,蘊涵于不经意间的细微处,给人的温暖。档案文化是一种谦逊,潭深波涛静,识高语音低。档案人往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档案文化是一种包容,“水至清则无鱼”,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尊重个性为他人着想,得理也让人。档案文化是一种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文明,在文化的高度更在于“己所欲也勿施于人”。从不干挠他人的自主选择。档案文化是一种体贴,简单的一声叮咛,一个证词,一声祝福,可以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或许暗香浮动,韵味深长,永生难忘。这是我档案人生四十年来的感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多年来在兰台生涯里,总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共同分享着档案文化的风采。

在文县一个偏僻山区的档案界里,默默工作中,档案文化基因的传承,我们从实际与县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整合档案文化资源。溶入在一县的大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之中,己达成人们的共识!在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下,坚持特文化发展道路,志士仁人的焦距已走进了档案文化领地。文县档案局、馆的档案赤子们走下神坛,掲开尘封,不负众望,以鲜活面目,展现着档案文化的风采。

白马文化与民族档案文化风采的交响曲

民族文化是县区域文化中的明珠。中国西部的文县、平武、九寨等县居住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活化石——白马人。历史悠久,特色着著,尤其在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和遺传基因、文化特色,颇具独特,有神釆,有魅力的地域文化。中央民委认可为“白马人”。专家学者界定为“中国白马人”,构成了白马文化。我们笫一次疾呼出了《中国白马人在文县》的书稿,时值2003年7月1日。

白马人的研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档案人利用档案资源参与这一大的课题研究,1989年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刋发了《白马人论稿》,1990年获甘肃省局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又在《中国档案报》发稿《档案重塑白马人》、《白马文化散记》、《白马人面具舞》等。近来在《中国民族宗教网》上刋发《中国白马人研究档案》、《文县历史沿革(新版)》、《白马人土司制度》。在宣传宏扬白马文化中,2006年为刘启舒先生主编的《文县白马人》一书供稿,原档案局长李小安主稿《白马人组歌》等等。中国白马人的舞蹈《池哥昼》在兰州中国艺术节上演出获奖,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文县成功举办过二次中国白马人艺术节,县档案局长周琳娅参加了这些活动,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珍藏馆中。馆内专门开辟了“白马文化”档案征集收集活动,现存有照片一千余张,文集十多种,档案百余份。进而组编白马人文萃,为白马人“申遗”工作创建文化资源。

语言是亲切的。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白马人有着独特的语言,极其丰富。学者孙宏开等界定为:超出藏语支语、门巴语与藏语之间的差别,独立的语言,学者从白马语中析出三千多词、单元音13个、鼻化音8个;与藏语二千多词比较:同源词556个,占27.1%;异源词1495个,占72.9%。(摘引1978年《白马藏族族属问题研究集》)中国语言学者孙宏开明确析出“白马语”是独立一种语言。文县档案局馆将利用声像档案优势,永久保留下来,以留传千秋。

白马文化,已构成了一个熣灿绚丽的态势,荧屏、舞台、画报、大型书刋,也飞声海内外。利用档案文化永久芬芳白马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文化的传承和脉动亟需档案界的整合。当今一个白马文化与档案文化的交响曲,正在这里进行着。

当我年逾花甲,对这种文化情怀还不断追求,最近编辑出印了《中国白马人研究——谭昌吉文选》。还多次深入白马人民俗博物馆,传授档案管理知识,用档案管理方法去指导该馆的陈列、征集、研究、保管实物档,文献档案。此信息得到了中国档案网、甘肃档案界支持。网上还刋发了《深山里的宝库一文》。

民间文化与档案文化风采的协奏曲

民间文化是生命力最强的文化沉淀,如与深厚、理性、科学档案文化,和谐相处共进,那又是一道绚丽的风采。日以继往,人们需要档案的润泽,档案更需要人们的支持,我在此现实的生存中探索着结合点。发现其中共性、个性、特点、焦点,演奏出一曲曲协奏曲。

民歌、民俗、山歌、谚语、楹联、家谱,一丛丛灿烂的花簇,走进了档案文化的殿堂。在县档案局的支持中,文县不少仁人志收集整理,精心编辑,自费印刷,广为传承。如叶珍全《文县民歌》丶张才林《山歌五百首》丶张玉林《歇后语》丶王玉贵《文县民歌八百首》丶陈发祥《文县民歌谱曲本》;谭昌吉《礼俗秘文》;还有符纯良《阴平农历》等等填补了历史空白。把偏远山区的声音传向四方。在省城的将军文人齐培礼也按奈不住家乡情缘写出大作《阴平古今歌谣选》、《阴平古今楹联选注》《阴平艺苑》等等。增添了阴平文化色采,把古老,深邃,尘封的阴平文化打响了。

中国史志、家谱,是世界文化瑰宝。家谱文化,是这部协奏曲中重量级音符。传承千百年的家谱、族谱,以往也只是在少数人家庭所拥有。当今她与档案文化结缘,又出现一道靓丽风景。国盛修志,族旺修家乘,家兴修谱。编写家谱的人多了,我退休后办了个“家谱文化服务部”。以诚信、务实、尊法、崇礼、传承的服务宗旨,活跃其中,享受着民族文化的欢欣,沉浸档案文化的温馨,乐在其中。《尤氏家谱》是当今编排最好的谱牒。编辑合理,述事真诚,追朔深远,史实确切,印刷精美,颇受人们睛睐。在编辑中我从档案馆里介绍了尤氏先祖三代世祖,均参与了清康熙、乾隆、光绪时的《文县志》编修,和部分诗篇、墨宝,尤氏家人十分感激,把这一切载入新的家谱之中。增添了先祖们光彩足迹,充实了后人的向往。这样事例屡见不鲜。有的家谱联系着海内外,有的牵动着族人们的心,有的为下一代嘱托,光大着诸门文化。正如一族谱序文言“神往先祖之为人与其历史,使之勤俭任事,为我氏族之族性。孝于家,恕于人,忠于国,毋敢少委靡,毋取失于傽徨,绵绵延延,永昌厥后”语重心长,令人神往!这一系列活动与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所指,无端的默契!

档案文化的风采,为我照亮了人生,点击了我命运之星火。淡淡远去兰台,茫茫人生档案,留下一种情愫。不思量,自难忘!离职、退休、老来,档案对我来说无怨无悔,在档案界长河里一点小小的语丝,寄托“档案在你身边,她温暖着千百万个人心”!

2013年7月稿2015年9月改



































































































































































献花(0)
+1
(本文系馆长ws9obc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