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乐福为什么最终选择“卖身”?

 besunnyaR 2018-04-12

尽管此前家乐福官方一再“辟谣”,但人们似乎都不太相信,更热衷于议论它会卖给谁以及卖什么价。

事实再一次证明,传言很多时候就是“真理”:家乐福中国最终选择“归队”腾讯阵营。

欧洲最大零售商、大卖场业态的开创者,到如今的“接受改编”,这可能既是中国企业的骄傲,也是零售业者的隐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足以概括中国零售市场的演变,因为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只有 23 年,而未来的变化只会更快。 “嫁入”腾讯系也许是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最好选择,未来的家乐福(中国),家乐福也不太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家乐福的际遇令人唏嘘,也催人思考。

笔者刚踏上零售岗位时,曾以膜拜的心态考察学习过家乐福卖场。 那时的家乐福大卖场开零售风气之先河,极尽“炫酷”。甚至在十年前,也不会有人想到家乐福有朝一日会“卖身”。

家乐福为什么必须“卖”?

首先是趋势使然

品类丰富、品种齐全、“一站式购足”曾经是大卖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时代背景是商品供应不足、大型零售设施奇缺。

而今,各种商品极大丰富,商业设施供过于求,供应增速快于消费增速,市场细分越来越专业、精细,个性化消费渐成主流,差异与特色才是零售企业的生命。

“大”反而成为大卖场的“短板”,因为它意味着距离远、选择难度大、时间成本高。 大卖场式微是趋势性的、行业性的,不是家乐福一家企业的问题。

此前,有评论者发问“大润发都卖了,家乐福凭什么不卖?” 这句看似蛮横、实则有理的一问,道出了家乐福“卖身”的深层次原因。

不止是大润发,沃尔玛前几年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客流下降、增速下滑;只不过,大润发 7 成以上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市场,冲击来得没那么剧烈,而沃尔玛应变更快,提前做了相应调整,化解了部分冲击。

沃尔玛、大润发两大巨头的共同遭遇足以说明问题,其他的大卖场情况更糟,新一佳破了产,人人乐连年亏损,中百集团连续几年靠卖房产盈利。

与互联网巨头“结盟”成为大卖场业态的共同选择,沃尔玛入股腾讯系的京东,大润发“嫁入”豪门阿里,三江购物、新华都“倒向”阿里巴巴,步步高如不出意料也可能与腾讯“联手”。

这就是趋势,或说是大卖场的宿命。

随着全国性大卖场完成“站队”,下一步,互联网巨头的“收编”对象必然是区域小巨头。

事实上,与大卖场同属“零售重灾区”的还有百货店,只不过现阶段,包括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还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旦他们拿出类似于盒马鲜生这样的百货领域的改造样板,百货企业的“站队”也将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是为既得利益蒙蔽

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家全国知名的化工上市公司,过去也是“香饽饽”,在多地大举投资,其董事长走到哪里都是当地一把手接待。有人问其董事长“同行都在搞精细化工,你为什么不赶快转型?”其答曰“我现在赚钱都忙不过来,转什么型?”

最近几年画风陡转,国家强调环保,传统化工因其高污染、高耗能成了“过街老鼠”,关停并转成为方向,该公司随即陷入巨亏,工资都快发不出来。

当然家乐福不曾到这般田地,但性质类似。

家乐福的黄金时期,灵活放权形成家乐福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门店生意非常好,供应商送货到店的轻模式支撑家乐福的快速扩张,它也因此错过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以及本土供应链打造,没有发力直采自营,大卖场以外的经营业态也无建树,为其后来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2008 年之后,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沃尔玛、大润发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快捷的物流体系超越家乐福,永辉超市则依靠生鲜供应链胜出,关键基础设施的缺位阻碍了家乐福自救。

有观点认为家乐福最致命的因素还是内部的不思进取,在笔者看来,家乐福更像是被既得利益蒙蔽了眼睛。

直到 2015 年,家乐福才开始集权改革,包括上收采购权、开建配送中心、上线电商业务,但为时已晚。

“盛世”的光环之下看不到危机,是很多企业的通病,很遗憾家乐福就在其中。 在企业强盛时期就应该谋划、思考、推进转型变革非常重要,因为这时企业还握有足够的优质资源,主动转型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而等到大厦将倾之时才想起改变,大多数无力回天。

这应该是家乐福给零售同行的一个深刻教训。

最后是行动迟缓

如你所见,家乐福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比如推出便利店业态“ Easy 家乐福”、开出购物中心、试行 24 小时营业以及改造门店、发力电商等。

但我感觉,相比优秀同行,家乐福的动作太慢了,虽然亦步亦趋地一项没漏,但节奏慢了几拍。

大润发的飞牛网是 2014 年上线的吧?黄明端那时就表示,希望赶上“最后一班车”,但家乐福的电商业务比飞牛网起步还晚。 据说上海古北家乐福升级改造非常成功,上海商学院顾国建教授总结出“十大可圈之处”,但第一,一家店的成功升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第二,家乐福改造的时机太晚,不但与永辉、步步高持续升级、快速迭代相差甚远,就是跟沃尔玛一年改造几十店的速度相比,也落后很多。调整可能有效,但市场会给家乐福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其慢慢调整吗 ?

应该说,家乐福的便利店还算赶上了风口、踩准了鼓点,但可惜的是,推进的速度太慢,几年下来还不到 40 家,给人以犹豫不决的印象,不但大幅落后于主流便利店品牌开店速度,就是与中百等半路出家的相比,也慢了许多。

听便利店行业的朋友讲,“ Easy 家乐福”有点“四不像”,既不像超市也不像便利店,似乎找不准定位,业绩也不温不火、平平淡淡。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听说家乐福在欧洲有 4000 多家便利店、经验丰富,为什么不能把欧洲的经验应用于中国市场?即便欧洲与中国“国情不同”,但第一家“ Easy 家乐福”面市已经 4 年,也该摸索出了“中国道路”了呀!

家乐福(中国)总裁唐嘉年曾对媒体表示“愿意向高手学习”,事实上家乐福也学了,包括升级门店、扩大餐饮、建 APP 、发展自有品牌等,似乎一样也没缺,但问题在于,家乐福的反应太慢,效率太低,发展自有品牌还要在“新的一年里”发力,跟盒马们一上来就大干快上相比,完全不像同处一个市场之中。

很多时候,模仿也是一种创新,腾讯早年就是采用的这种策略,但跟随策略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那些经同行验证正确的东西,学起来要“喧宾夺主”,才有胜出的可能,遗憾的是,家乐福似乎总是底气不足,学而不快,学而不精。

而实际上,家乐福有非常好的资源,比如全球化的供应链、欧式卖场等等,但似乎抓了一手好牌,却没打好。有时我很奇怪,那个特立独行、引领风潮的家乐福哪儿去了?那个前卫、年轻、活力奔放的家乐福去哪儿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略嫌老迈、行动迟缓的家乐福。

有评论说“家乐福衰败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衰相早露没有疑问,败则言之过早,家乐福面临困境不假,但还远未到山穷水尽地步,选择与腾讯、永辉结盟也不是“不行了”的表现。正如王健林所说“生意就是买和卖”,卖出部分股权引进新的资源与力量,正是骄傲的家乐福不愿泯然于众的写照。

希望腾讯的技术与流量、永辉的生鲜与资源,能让家乐福快起来、年轻起来,愿这家曾为中国零售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给了许多和我一样零售“启蒙教育”的国际零售品牌,在中国零售市场有一个美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