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医案

 家乡一品 2018-04-12
    陈潮祖先生的用五苓散治疗便秘的医案
1982年应邀到省干疗院诊病,每周两次.某,女,50岁.自述大便困难,5-7日始一行,服药无效已有年矣!讯其四肢无力,别无所苦;面色淡黄,舌淡脉 缓.遂嘱助手小许书五苓散一帖付之、亦未说明何以要用此方。第二周复去应诊,病人自述服此方后竟一日大便两次,一周来已一日一行。余问小许是否知道使用此 方之理?问答不知。余谓;便秘一证,无非三种基本病理,一是阴津枯竭,二是水津不布,三是传导无力。今病人面色淡黄,舌淡脉缓,身软无力,显系肾的气化不 及以致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虽有湿滞体征象,肠道却见燥涩,与水肿而兼便秘同理。用此方化气行水,令其水精四布,内渗肠道,大便自然正常。医者但 知五苓散治气化失常的泄泻,不知治气化不行的便秘,是对《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理犹未透彻理解,亦对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彻底明瞭。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尿频(神经性尿频)
李××,男,7岁,小学生,患尿频半年余,初始小便次数为多(比一般儿童),每次入厕,无尿痛不适,亦无其它异常。在外出之前或看电视之间,每次排尿,偶有夜尿增多。然均视为正常事,未加注意。继之升入小学,尿频有增,除课间排尿外,每节课须申请去小便1~2次,伴有尿意急迫,稍迟则便于裤中,影响课堂纪律和个人卫生,故引起重视。前去医院经化验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病情不愈,求中医诊治。主症:小便频数,伴有尿急,大便如常,食纳亦可,脉略数,苔薄白。此证乃膀胱气化失职而致小便不利。宜化气行水,宗五苓散化载。处方:猪苓、茯苓各8克、泽泻8克、桂枝4克、白术5克、党参6克、生龙骨12克、覆盆子3克。六剂,水煎服。药后诸证皆减,调治月余而愈。追访三月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急性肾炎

  王××,女,11岁,学生,病三周,浮肿尿少,腰痛乏力,面色苍白,脉沉细、苔薄白。尿常规:蛋白+++,白细胞8~10,红细胞10~15;血常规:白细胞 10900。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致。宗五苓散化裁,处方:茯苓12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桂枝4克、炒白术10克、金银花15克、生黄芪12克、山药10克,车前子10克,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诸症大减,守方调治月余而愈(尿常规阴性),追访三年,病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产后尿闭(尿潴留)

  张××,女,29岁,患者产时阴道裂伤,缝合后出现尿潴留,排尿困难,遂致尿闭,少腹胀痛。行留置导尿术,治疗三天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小便点滴难下,少腹胀满急迫,烦闷不安,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属产时劳伤,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治宜化气行水,兼以益气,宗五苓散化裁。处方:猪苓、茯苓、泽泻各12克,白术10克、桂枝5克、党参15克、金银花15克、通草6克。水煎服。3剂后,尿断续排出,继进5剂,排尿正常,追访五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睾丸鞘膜积液(水疝)

  马×,男,2.5岁。病二周余,某医院诊为睾丸鞘膜积液,拟手术治疗。由于患儿家属不同意手术,遂来门诊中药治疗。证见:肾囊肿大如鸡卵大(右侧),肿势通明,哭闹时肿胀尤甚,饮食不佳、大便尚可,小便量少,苔薄白,指纹略淡。证属气化失职,水湿蓄聚而致。治以化气行水为宜。宗五苓散化裁。处方:猪苓 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桂枝3克、炒白术8克、橘核6克、炒薏仁10克、川楝子5克,水煎温服。服三剂后肿势大减,余证亦轻,继进四剂,积液消失,肾囊恢复正常。三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遗尿

  王×,男,13岁,1990年7月30日初诊。

  患儿遗尿,从小一直尿床,经治疗效果不理想,加之患儿怕羞,治疗难于坚持,至今仍遗尿,时伴有尿频,无尿急、尿痛。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脉沉略弦,苔薄白,舌尖红。据《素问·宜明五气篇》曰“膀胱……不约为遗尿”。此病责之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而致,治当调理化气功能。取五苓散加覆盆子、桑螵蛸、龙骨、炙草。水煎,服药六剂。睡中已知尿意,有时能自动起床小便。上方加双花,继服药十余剂,遗尿消失。(聂惠民医案)

案一:频发室性早搏5@3})d/C-n-O E
  曹某,男,72岁。初诊日期:2009年7月6日。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曾前往某 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 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 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 断:心悸。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 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 15g,炙甘草10g。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自觉体力明显好转,神清气爽,头昏沉消失,咳嗽咳痰减,胸闷消失,未觉心慌,腰酸痛减轻,且 意外发现困扰多年的腋下黄汗痼疾也得到明显好转;面色黄黯,体胖,肌肉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转浮,且有力。查:心率72次/min,节律不齐,早 搏4次/min。拟上方加防己10g,生黄芪20g,改桃仁15g,赤芍药15g,另外每次冲服三七粉3g,每日2次。
  三诊:患者电话告知坚持服上方1个月余,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胸闷消失,黄汗基本痊愈,咳嗽咳痰止,小便量增多,尿 频减,夜尿减至1至2次,腰酸痛消失,腿脚较前灵便;平常自察脉搏,每分钟偶尔可及早搏1至2次,但不觉心慌。半月前因家属生病奔走劳累,今日自觉心慌明 显,自察脉搏发现每一次正常脉搏之后必定有一次停顿,遂服二诊方药1剂,第二天告知心悸消失,早搏1~2次/min,嘱咐患者继续服药巩固,注意休息。随 访至今未复发。9I'z*e,X'~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见其心悸、头晕于阴雨天加重,下肢肿、口不渴饮、脉沉,病机属水饮凌心,为典型的五苓散证,且吉益 东洞《药征》谓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黄煌也认为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故用大剂量茯苓30g利水定悸。茯苓杏 仁甘草汤可以宣肺化饮,胸闷气短是本方方证关键,该患者胸闷、心慌、咳嗽咳痰,病机属水饮犯肺,这是典型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肾着汤可以健脾除湿,自觉身 体沉重,上楼或远行尤甚,容易腰部发冷、沉重或疼痛是本方证特征。该患者腰酸腰痛,属寒湿痹阻腰部,故取肾着汤以温化,且取大剂量白术30g以“利腰脐之 气”。患者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夜尿频,下肢静脉曲张、瘀斑,脉沉涩,是瘀血阻滞下焦,故取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此外,考虑前列腺肥大虽属瘀血内阻之实证, 但实质以肾虚为本,故方中加枸杞以补肾。药后患者症状好转,心悸改善,提示方证的对。二诊时患者诉说多年的黄汗好转,可能提示此黄汗属水饮内停所致。方中 加防己、黄芪合成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利水、固表止汗。患者皮肤黄黯,形体肥胖,为“黄胖”体质,符合茯苓、黄芪药证,可用茯苓类方、黄芪类方。 三诊时早搏频发,本方起效迅速,提示茯苓类方所定之“悸”不仅仅包括功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慌,还包括器质性心律失常,且一旦认准心悸属茯苓药证,必须大 剂量运用方能起效。:i:F q2o&R#~1}6F%h
  案二:脂肪肝6V,q$D'S,t6c'p8D#x(s
  刘某,男,27岁。2008年7月7日就诊。www.laozhongyi.net+t7G7[-I)C0I'b
  主诉:腹胀2月。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不适,饮酒后即腹泻,体检发现甘油三酯略偏高,B超显示“脂肪肝”。患 者平素体力尚可,汗出较多,口干渴,饮水多,胃口好,喜食肥甘厚味,腹胀,揉按后好转,睡眠尚可,大便偏干,每日一行,小便正常。查:肤色偏灰无光泽,体 型肥胖,下肢不肿,舌淡润苔薄白,脉沉。拟五苓散原方,处方:泽泻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5剂后,患者诉说腹胀略减,于是又断断续续服本方7剂,1月后称最大的感觉是“轻便了许多”,腹胀明显减轻,口渴止,大便正常,体重减轻10余斤,患 者笑称本方是“减肥良药”,并随访至今患者病情一直稳定。/x%@(o0y!w!s#t/`/N"R)m
  按:患者虽有血脂高,胃口旺盛,喜食肥甘厚味,腹胀,大便偏干,但腹诊腹肌松软,并非热结在里的腹肌绷紧有抵抗感,因 此首先排除最常见的少阳阳明同病的大柴胡汤证。又见其肤色偏灰无光泽,容易汗出,考虑系《金匮》尊荣人的“骨弱肌肤盛”,但患者体力尚可,脉搏不虚,故非 典型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舌淡润,排除其腹胀、口渴口干、饮水多和大便偏干系内热耗伤津液所致,笔者始拟本方治疗,药后患者体重减轻10余斤,疗效之好出 乎意料,说明方证对应则定能收桴鼓之效。患者虽服用本方体重大减,但只有出现五苓散证的肥胖用本方才有效果,不可针对肥胖一概滥用。
  从该病案悟出,患者疾病是蓄水所致,其腹胀当为“水痞”,其肥胖当为“水胖”,且下肢肿、小便不利、舌胖大不一定是本方证必备指征。值得注意的是本方原文服法是作散剂温水冲服,并且药后还需“多饮暖水”至汗出方可。

因急性膀胱炎被一家西医医院收住入院的老太太。住院后用抗生素治疗,两三天后,热退。一个星期后,尿的化验正常了,但依旧尿频、尿急、尿痛。笔者诊查后发现,虽然患者的尿常规正常、尿培养是阴性的,但患者晚上心烦,睡不着觉,少腹不舒服,小便频数,符合《伤寒论》五苓散证,就用五苓散治疗。3天后她的家属打电话说,患者服药当天小便量就多了,大便拉了2次,当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不再心烦。第2天早上起来,小肚子也舒服了。于是办了出院手续。

  一个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患者,这个患者高度水肿,用利尿剂量很大,但是利尿效果不好,并且伴有自觉烦渴、心悸、胸闷、少腹胀满,舌淡。边有 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笔者辨证为五苓散证,给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周后,水肿明显消退,后经过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好转。

另外,五苓散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 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 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 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 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 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伤寒论汇要分 析》;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 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 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 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 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 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 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 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 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 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 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 (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 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 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 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 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 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 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 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 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 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 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 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 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 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 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
       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 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 效。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 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2>:2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 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 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 健脾除湿。方用:
       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5>,43)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 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 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 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89;46>:19)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十七、痄腮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 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 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 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 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 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 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99f000100ytdw.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