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挑起的这场“人才战争”,北京上海也急了!究竟谁会更胜一筹?

 昵称1WQSrz3B 2018-04-12

去年由武汉率先打响的“抢人大战”,在蔓延一年多后迎来两位重量级选手北京!上海!

北京3月21日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对7类人才的引进政策;这7类人才基本涵盖了社会大部分职业,范围之广,能看出北京对人才的极度渴求。

5天之后,上海也坐不住了,继2016年9月出台了“人才30条”之后,举行了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打造“人才高峰”。

至此“抢人大战”正式升级!

京沪PK新一线?清醒点

京沪亲自下场,意味着抢人大战进入混战模式?

一句话概括这场城市抢人大战:抢人办法五花八门,但抢的对象各有侧重。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纵观各大城市政策,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区别,京沪走“掐尖儿”路线,其余城市走“平民”路线。

网上有个段子说:“高校毕业生你们尽管抢,但能抢走这些年薪百万高端精英人才算我输。”

所以,与其说京沪坐不住加入这场混战,不如说京沪是在宣示对人才的主权。

京沪只是假想敌,广深才是真对手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95%以上都是外来移民,在改革开放前仅有33万人口,到2015年约有1137万人,所以“抢人”一直是深圳在做的事。

如今,深圳“抢人”已经下沉到了准大学生,而不是应届毕业生。

以往武汉、长沙等城市为深圳长期提供“新鲜血液”,可这些城市早已觉醒,不再愿意将人才拱手相让。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被动,深圳早早开始布局,已引进17所985、1所211、6所香港高校。

虽然这其中大多还是研究院性质,不过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与深圳市签署的协议,未来这些著名高校将建设深圳校区,招收研究生或本科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

这还没完,2018年深圳全市财政预算支出中将安排教育支出634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6%左右,比2017年增长25%。根据深圳市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深圳高校数量将达20所,3-5所排名进全国前50。

什么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算是见识了。

如果说深圳是因为自身条件不足需要跟新一线抢人,那么高校如云的一线城市广州为什么没办法像京沪那样傲娇呢?

2017年10月17日,ofo小黄车联合“城市数据团”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相比北京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高出10个百分点,而广州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为45%,与京沪相距甚远。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铁与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和人才的迁徙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频,广州如果不在招才引智上花大气力,可能也会面临像新一线城市那样的压力。

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如何突出重围?

数据显示,在中国的教育版图中,多数新一线城市是人才高地。但这些传统教育大市面临的不仅仅是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抢人的压力,还有来自新一线城市之间和二三线城市的冲击。

靠户口、房子吸引人才早已变得千篇一律,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待遇更宝贵,想要留住人才需要完备的城市产业链条。

没有北上广深那样的雄厚底子,新一线城市应该另辟蹊径,发展新兴产业。

以武汉为例,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产业都已破千亿,并且这三个领域本硕博平均薪资仅低于北上广深。

再比如成都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都有坚实的智力基础。

今年,3月6日BOSS直聘发布《2018 旺季人才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离开北上广深的求职者中,有35.5%的人选择了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这五所城市,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互联网从业者。

排名前两位的杭州与武汉互联网实力都不容小觑。

杭州从电商之都变成了移动支付之城和创新活力之城,武汉2017年一口气签下24家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在光谷设立第二总,包括科大讯飞、小米系、海康威视、360、绿盟、小红书及共享单车的摩拜和ofo等。加上早已在武汉耕耘多年的华为等知名企业,现如今未在武汉布局的名企少之甚少。

京沪加入“抢人大战”后,有舆论指出,新一线城市不在抢人中爆发,就在抢人中灭亡。

可光抢人远远不够,新一线城市们要做的是将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融合,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才能让人才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进而安心留下来。

撰文 | 叶玲

制图 | 雷诗琴

排版 | 雷诗琴

责任编辑 | 邹丹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