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在面部的疖子千万不能挤!

 昵称33947563 2018-04-13

   作者: 张大萍

说起“疖子”,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它是出现在皮肤表面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疖子又被称为“疖肿”。

初起的疖子是红色的小硬结,呈锥形隆起。由于疖子的位置深在,触痛和压痛都比较剧烈。疖子多见于头皮、面部有毛区、前胸部、上背部以及四肢的伸侧。病人自觉局部发痒,伴烧灼感及跳痛。典型的疖子中心有脓头,能挤出黄绿色的脓栓和脓血。大而深的疖子会让周围的皮肤红肿,最终有可能形成脓肿(脓疡),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就需要动手术切开引流了。几个相邻的疖子,能与中间红肿的皮肤连成一大片,出现多头流脓的情况,这便是“痈”。临床上有时会遇见这种情况:疖子的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却十分顽固,此落彼起,经久不愈,甚至伴有低热、倦怠、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专家们将此称为“疖病”。

中医将疖子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与西医所说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相似。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疖子的出现?研究表明,疖子的祸根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亦可引起本病。病菌一旦抓住机会,就会侵入毛囊的底部,并向皮下组织蔓延,疖子就有可能现身。疖子虽然表现在皮肤上,但却是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的外在表现,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婴幼儿、营养不良者、糖尿病病人是本病的好发人群。皮肤不洁、擦伤,所处环境温度较高,亦可成为局部感染的直接诱因。

疖肿的发病机理是这样的:细菌侵入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和汗腺后,会在毛囊及周围组织安营扎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发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形成以“疖”为中心的局部充血、渗出、硬结。聚集在此的中性粒细胞,对受损的组织细胞和病菌体加以破坏,使其逐渐坏死和溶解,在真皮下形成脓肿。由于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有凝固酶,于是就形成了向外突起的脓栓,临床上所见到的“中央有黄白色脓栓的红肿硬结”,就是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病灶的典型特征。硬结破溃排出脓液后,炎症会逐渐消退,创口能自行愈合。患病过程中,除引流区淋巴结会出现肿胀以外,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由于面部皮肤是人体毛囊及皮脂腺以及汗腺分布最丰富的地方,又是人体的暴露部分,况且面部接触外界尘土、污染物和细菌的机会多,更容易出现疖肿。

年轻人应酬多,参加完聚会大快朵颐之后,身上会时不时长出几个疖子,如果这些影响美观的“痘痘”长在脸上,他们会觉得十分不能容忍,将其立即消灭才心甘。有些人就会下意识地用手对着镜子把脓头挤出来。

用手把疖子里的脓头挤出来,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动作!有个医学术语,叫做“危险三角区”,指的是口角两侧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分布于这个区域的面静脉,经过眼静脉、面深静脉和翼静脉丛与海绵窦相交通,而口角平面以上有一段面静脉是没有静脉瓣的。“危险三角区”的危险在于:该区域若出现疖、痈等细菌感染时,会造成局部压力增大,如果此时有人用不干净的手将疖肿挤压或挑破,排出脓液,含有大量细菌的脓液就有可能沿着上述交通静脉进入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可骤然恶化,伴发蜂窝组织炎,演变成痈,还有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若脓栓入血,病菌随血液播散,还可能出现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后果十分险恶,不堪设想!

所以,长在上、下唇及鼻部的疖肿,千万不能挤!也不能随意搔抓,热敷,用药物烧灼、腐蚀,做不恰当的切开。

得了疖肿应该怎么办?

第一,保持皮肤洁净,及时清除皮肤上的污垢和致病菌。

第二,搞好个人卫生,勤剪指甲。

第三,加强饮食调理,因为疖肿的出现与皮脂腺油脂分泌旺盛有关,患者应禁食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第四,疖肿早期,可用1%~2%碘酒外涂,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忌针刺或手挤。如果疖肿到了晚期,久治不愈者,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规范的治疗。

第五,合并糖尿病者,一定要同时治疗糖尿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