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利策奖得主、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出了本电影“毒舌小词典”

 昵称535749 2018-04-13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影评大佬罗杰·伊...

  • 作者:[美] 罗杰·伊伯特(编著)
  •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后浪
  • 出版时间:2018 年 4 月
  • 这是一本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策划编纂的讽刺影评“吐槽大会”,以小词条形式收录人们对类型片陈腐俗套的幽默吐槽。如果你爱看好莱坞电影,就一定能理解书中的毒舌嘲讽——很多用烂了的人物形象、...

    本书简介

    这是一本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策划编纂的讽刺影评“吐槽大会”,以小词条形式收录人们对类型片陈腐俗套的幽默吐槽。如果你爱看好莱坞电影,就一定能理解书中的毒舌嘲讽——很多用烂了的人物形象、视听元素、情节模式、宣传诡计,到今天为止还在无脑地自我复制——这种把观众当傻子的行为,不抗议怎么行呢?本书包含一千多个毒舌小词条和四篇文章,是三十年来各国观众、影评人甚至影视公司高层人士犀利调侃的结晶。几乎所有好莱坞类型片烂梗和商业操作伎俩都没能逃过本书的“攻击”。

娱乐

曾梦龙昨天


我一直敬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电影战士,而且是一位多年来伤痕累累的战士。他一直坚守在最前线的哨岗上,即便那块战地已经被多数人遗忘。——沃纳·赫尔佐格

编著者简介:

罗杰·伊伯特(1942—2013),首位获得普利策奖及留名好莱坞大道的影评人,芝加哥大学电影课程讲师,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教授。自1967年在《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成为职业影评人以来,全球近 300 家报纸刊登过他的影评。他对电影永保赤诚,文风通俗易懂,既能贴近和启发大众,又能准确评价争议性影片,鼓励和保护新锐电影佳作,力挺曾名不见经传的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奥尔特曼等导演。他曾主持电视影评节目长达 30 年,为影评节目走入美国主流大众视野开创先河。伊伯特的代表作有《伟大的电影》系列、《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罗杰·伊伯特电影年鉴》系列等。

译者简介:

费晓熠,香港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学士。从事电影与儿童文学创作,曾获第35届香港青年文学奖、 20 届台湾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等, 2012 年于台湾出版少儿文学作品《冥王星公主的故事罐头》;创作电影短片曾入选第五届香港亚洲电影大奖短篇比赛导演精选。

书籍摘录:

自序

为什么人类会产生评论的冲动?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没有评论冲动。每当回顾身为影评人的心路历程时,我都会将德怀特·麦克唐纳在《时尚先生》杂志上的专栏作为最初影响我的源头。在 20 世纪 50 年代晚期和 60 年代,《时尚先生》是美国最棒的杂志,简直像我的人生指南一样。当时麦克唐纳的文章观点犀利、观点刻薄、标准苛刻,同时却又非常有趣。

不过细想一下,源头似乎还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的杂志。那就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对美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疯狂》杂志。在沉闷冷静的艾森豪威尔时期,《疯狂》杂志、鲍勃和雷(Bob and Ray)、斯坦·弗雷伯格、伦尼·布鲁斯等杂志或人士曾在评论界掀起一股讽刺作品的潮流。那时我每周要进电影院一两次,并从《疯狂》杂志的电影讽刺专栏上认识了俗套情节(clichés)、刻板形象(stereotypes)、必备之戏(obligatory scenes)、标准对话(standard dialogue)、荒诞的情节展开(preposterous plot developments)等一系列名词。在观影过程中,我开始运用学到的这些词评论影片,等到了中学时期,这俨然已成为一种习惯。

或许当年那一期期古老的《疯狂》杂志,便是最初孕育这本电影小词典的温床吧。许多年后,已经身为《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影评人的我坐在打字机前,为星期日的专栏撰写二三十条“毒舌词条”。为什么要写这种词条?因为当时复兴讽刺影评的传统似乎是个好创意。最近我在把一些早期的评论重新扫描成电子档,突然有了一个发现:无论最终给出的是好评还是差评,我的出发点永远都落在一部电影是如何遵循类型惯例(generic conventions)上面。这大概也是我一贯的思路了吧。

就这样开启第一个专栏后,我的影评越写越多。从 1986 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出版影评合集,而毒舌词条也出现在了每一本合集中。另外,热心读者们也开始投稿,发来他们自己编辑的毒舌词条。 1991 年,我的影评和毒舌词条被 CompuServec 收录上网, Showbiz 论坛也为我开设了一个论坛子版块。昔日涓涓细流,今成浩浩江海(这样的俗套情节可以有)。

1994 年,《伊伯特毒舌小词典》(Ebert’s Little Movie Glossary)第一版成功付梓,随后又以《好莱坞陈腔滥调小词典》(The Little Book of Hollywood Clichés)为名在英国出版。同时我也收到了更多来自读者的投稿,并开始在专栏《电影问答人》(The Movie Answer Man)中隔周发表一条新词条。

所以现在,我有了这本新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毒舌小词典(升级版)》(Ebert’s Bigger LittleMovie Glossary)。新版本的内容比初版多了将近一倍,当然大部分的原版词条都被保留下来(一个没有“水果摊!”[Fruit Cart]和“反派死于话多之误”[Fallacy of the Talking Killer]的版本还有什么意思?反正我是没兴趣)。新版本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来自读者投稿,其中有几位是相当多产的读者,我必须要向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毋庸置疑,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大众。不过或许也可以让电影导演们感到羞愧,从而避免作品中出现这样的陈腐桥段。其实已经有不止一部电影讽刺过“水果摊”现象了,我也在期待“小词典”一书被拍成电影的那天。我常常在想,一部全片上下塞满了陈腔滥调、原型人物和刻板形象的电影会是什么样?然后我意识到,这样的电影不是差不多每周都在上映吗?话说回来,“毒舌小词典”系列会有第三版吗?谁知道呢。观众投稿还是络绎不绝。你们可以将自己的词条寄给我,地址是:《芝加哥太阳报》, 401 N. 沃巴什,芝加哥,60610 。或者给我发邮件, 邮箱是: 74774.2267@compuserve.com 。新的词条会同时刊登在《电影问答人》专栏和其他 305 份报纸上,并可在 CompuServe 网站或者 www.sun-times.com/ebert 上查看电子版。

在这本书付梓的过程中,我失去了我的同事和好朋友吉恩·西斯克尔。吉恩也为此书提供了词条,并发明了经典的“西斯克尔测试”:如果让一部电影的所有演员坐在一起吃午餐,然后把此情此景拍成纪录片,电影本身可以做到跟这部纪录片一样有趣吗?我想这是每一个电影人在启动新项目之前都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奥斯卡为我撑腰 Academy Mandate. 指的是奥斯卡获奖者们的一种心态:既然我的作品获奖了,官方当然也会为我的个人信仰撑腰。例如:瓦妮莎·雷德格雷夫的“犹太复国主义”演讲;奥利弗·斯通坚持认为《野战排》获奖象征着奥斯卡官方作出了反越战的立场声明;理查德·阿滕伯勒代表政治家甘地接受《甘地传》的获奖荣誉;詹姆斯·卡梅隆要求全场嘉宾为泰坦尼克号遇难者默哀……(梅文·格罗特,圣路易斯市)

非我族类,活该反派 Accentuating Evil. 指的是电影中恐惧外国人,特别是仇视英国人的习惯。这些电影常常会将演员浓重的口音作为定义反派人物的重要指标,无论是鼻音浓重的南部警长,用词考究、装腔作势的精英势利眼,还是咬字用力的日耳曼科学怪人。选择英国演员来饰演带口音的反派更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恶趣味。例如,《希特勒最后的日子》(Hitler: The Last Ten Days)中的亚历克· 吉尼斯(Alec Guinness),《霹雳钻》(Marathon Man)中的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中的彼得· 塞勒斯(Peter Sellers),《豪门孽债》(Reversal of Fortune)、《狮子王》(The Lion King)以及《虎胆龙威3》(Die Hard 3)等片中的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等。(梅文·格罗特,圣路易斯市)

梦幻水族馆效果 Acquariamcam. 几乎所有的水下动作场景,包括脏兮兮的大港口水域,都是画面打光完美,水体洁净清澈,梦幻宛如水晶。虽然角色们在水底耗着的时间比我吃光一大桶爆米花的时间还要长,可一旦出水,他们却都能瞬间若无其事地开始交谈,气都不带喘的。(吉姆·凯利,伊利诺伊州,新莱诺克斯市)

女演员劣等体位 Actress Inferior Position. 在电影中的性爱戏(当然大部分都是由男性导演操刀)里,达到高潮时的画面从来都是以男性的视角呈现的。因此,观众所见永远是女演员意乱情迷的表情,而非男演员的表情。(吉恩·西斯克尔)

“警有理,无人理”电影 AC-WAT-NOBI Movie. 是指这样的电影:一个苦命的警察有一套正确的推理,却没有人相信。(罗伯特·特里·格鲁希,卡尔加里大学)

“就是不按概率学写剧本”定律 Against All Odds Rule. 在一个明显不可能有生还概率的危险场景里,角色们肯定能安然无恙。而在一个看似能轻松逃生的场景里,却必定会有一些角色领便当。(R.R.孔兹)

幕后黑手是经纪人!The Agent Did it! 在一部凶手还是未知数的电影里,如果主演名单里有一个相对知名的演员,却只在前一个半小时里出现了五分钟,那么这人基本就是凶手没跑了。(否则经纪人不答应。)凶手会在一场高潮戏中暴露身份,然后在另一场华丽对决戏中酷炫地死去。(迈克尔·施莱辛格,加利福尼亚州,卡尔弗市)

怀旧血浆综合征 Aging Blood Syndrome. 如今电影中所使用的血浆开始越来越像喷涌而出的深红色汽油(像90年代惊悚片和动作片中的那样),而不是试图呈现真实血液的质感(像《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中那样)。(卢卡斯·肯德尔,马萨诸塞州,玛莎文雅岛)

“傻瓜才回答你。” “Ain’t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s.” 深夜独自在家的戏里,每当有角色听到奇怪动静,然后大声问“某某,是你吗?”的时候,肯定不会是这个某某啦!(詹姆斯·波塔诺瓦)

航班定律 Airline Flight Rules. 电影角色永远只坐头等舱,而且旁边永远不会出现烦人的哭闹小孩。所有航班都是满员的,但角色们永远都能自由穿梭、一击即中地找到座位并坐下,不必等待前一个人艰难地将箱子搬上行李架。尽管其他群众演员可以倾斜他们的椅背,主角的椅背却永远笔直。因为如果椅背倾斜的话,镜头就会拍到他们不美丽的大鼻孔。(詹姆斯·富尔曼,加利福利亚州,西好莱坞区)

逃生用通风口 Air Vent Escape Route. 如果主角被反派囚禁在一幢封闭建筑里,那么绝对会有一个螺丝没旋紧、徒手就能拆的通风口。里面的通风管道也一定设计合理,能容纳任何体型的主角轻松通过。管道还常常会经过反派正在密谋的房间,于是主角便轻轻松松获得了反派的详细计划,确保日后能成功地打击犯罪。(唐娜·奈特,芝加哥市)

艾伦·阿尔达定律 Alan Alda Rule. 在凶杀片中,如果一个角色成了主角破案的有力助手,那么此人十有八九就是最后的凶手(如果前 25 分钟里他没有死掉的话)。取名为阿尔达定律,是因为这位老兄至少这么写了两次。(松下罗伯特,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电影《国家公敌》海报,来自:豆瓣

闹钟定律 Alarm Clock Rule. 电影中如果出现一个电子时钟特写的话,那么时间往往会是二十九分或者五十九分。总之时钟会走一分钟的时间,然后才用一段对情节发展至关重要的音乐把主角叫醒。(里斯·苏塔,得克萨斯州,理查森市)

外星人总有特别的语言培训技巧 Alien Berlitza Communication Rule(ABC Rule). 电影中的外星人永远能超快地学会一种当地语言(英语、法语、日语等),甚至连方言口音都能高度还原。可参考“宇宙最强翻译机”(Universal Translator,第240页)词条。(理查德·罗尔丹斯,缅因州,西肯纳邦克村)

艾丽·麦古奥病 Ali MacGra’s Disease. 这是一种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疾病,只有一种症状:病痛越剧烈,美貌度越高。(罗杰·伊伯特)

全视角摄影机 All-Seeing Camera. 电影中一些固定机位的监控摄影机或只有一个摄影师掌镜的新闻摄影机往往具有这样一种神奇技能:能同时捕捉多个角度和距离的影像,回放影片的时候,还能精确地再现观众视角,并组成一段完整的蒙太奇。比如《国家公敌》(Enemy of the State)等电影。(梅文·格罗特,圣路易斯市)

媒体只为剧本代言 All the News That’s Scripted, We Print. 在一部电影中,无论主角们有多偶然、多不经意地被牵扯进事件之中,媒体都会将主角们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主角的照片会登上头版头条,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会在人群中跟踪聚焦。例如电影《哥斯拉》(Godzilla中,电视新闻竟然选择播放主角马修·布罗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带着行李在挖洞的画面,而不是直播大怪兽发怒的画面。(詹姆斯·阿诺尔,圣路易斯市)


题图为电影《国家公敌》剧照,来自:豆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