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临近,理综这么复习才能快速提分!(附理综常考知识点100条)

 与鹰共翱翔 2018-04-13
很多同学反映理综就是三座大山,一山还比一山高,不仅概念难理解,就算背了公式也不知道怎么运用,考试的时候甚至会无从下笔。在复习过程中,二轮的复习正是将这些知识串成一个整体模块,由点到线到面再形成一个知识网,对所学的科目能够整体认知。

二轮复习策略


物理备考策略

总体上看,2018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和以往相比更趋于稳定,更趋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7年的高考试卷遵循《考试说明》,符合学科特点和选修等级要求,显现出比较成熟平和的风格,预计今后几年命题会保持相对平稳。下面,小编从评卷角度谈几点备考建议。

1
加强阅读训练

理综试卷共15页,阅读量较大,不要指望有充足的时间做物理,平时一定要限时训练。开考时一定要用好考前刚刚拿到试卷的几分钟,许多考生的经验是先看物理计算题。考试中阅读材料时要抓重点,适当跳过。

2
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

考生要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刷题,寻求某类题型的万能解法。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将抽象的问题实体化,才能有效应对各种迷惑性题型。例如这一题,简单的动能、势能及动能定理的题,很多同学却去分析运动情况,结果复杂化了。

3
学好选修教材

平时学习中,我们不能忽视选修教材。选修考题一般不是很难。像今年第33题,约70%考生做这道题,得分情况也比较好。

4
要加强规范性答题

考生要少写综合式和连等式,尽可能拿过程分。培养良好德答题习惯,多画物理图像,多写分析方法。

5
不放弃第25题

近三年第25题难度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其中第一问很常规,考生应该克服畏难情绪,看清物理过程,找到题目切入点,应用相关物理规律,列出有关方程,即使不一定做对全题,也要争取在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分值。

化学备考策略
1
理解各轮复习目标,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高考化学的复习备考同高中化学学习一样,是分阶段、有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也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三轮复习”。虽然,学生们每轮复习都是在教师教学指导下进行,但是,若能认识和理解每轮复习的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等,就会自觉而积极地主动学习,大幅度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第一轮复习:依据教材,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考点,夯实基础,加深对化学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各个击破,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2.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构建体系,加强应用

第二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2018年3月至4月,其主要目标是针对高考化学考点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轮复习则是“立体”结构。

从方法上来看,第二轮复习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重点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不同问题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化学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2018年5月,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化学综合能力。

其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应用与迁移。

(2)
科学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整。它既是学习的内隐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因此,化学学习策略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高中化学学习或复习中,化学知识可通过“理解—应用—迁移”三个学习步骤进行,这三个学习步骤就是一种学习策略,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能力呈现的三个学习水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认识与运用这一化学学习策略呢?其操作要点可分为以下几步。

1.第一步“理解”

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论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还是化学用语、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等内容的学习,其总要求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深刻的认识,只有对所学习知识理解了,化学知识才能变得简单、易记与好用。

2.第二步“应用”

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应用”既是对所学化学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化学学科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科能力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提高一个水平,学科能力就跃进一个水平。

3.第三步“迁移”

将获取的新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作用与融合后,在真实的、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与综合应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问题。“迁移”可以说是“应用”的最高学习水平,也是近几年高考化学学科能力考查的要素和价值取向,没有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基础,就不可能有迁移能力的突出表现。

(3)
科学调整考试心态,准确规范清晰作答

通过三年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将要面临的是全国高考,如何将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形成的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在考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突出表现呢?根据多年的高考评卷质量检查经验和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小编认为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和努力。

1.调整心态,轻松自信,迎接挑战

高考是高等院校录取新生的选拔性考试,学生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与自身的多重压力,紧张、焦虑、恐慌、失眠等是每一位考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来看,高考只是一场全国统一、科学规范的普通考试而已,每位考生要以平常的心态,像对待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一样对待高考。

首先,每位学生要树立自信,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势来迎接高考的挑战。

其次,考前考生可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来缓解高考的心理压力,如体育运动、音乐欣赏、户外散步和同伴交流等。

第三,学生好的身体状况会带来愉悦快乐的心态,因此,考前考生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使自己的身体在考前呈现最佳状态,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考试前一周考生要对自己的身体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检查,若发现有问题,要及时治疗,避免高考考试中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

2.理清思路,科学安排,解题有序

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考试是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同一试卷,试卷具有“阅读信息量大,考试时间紧张”等特点。因此,学生在考试中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如下几项解题准备:

第一,考生要理清思路,确定答题的学科次序,尽快进入考试的最佳状态;

第二,科学合理地分配每个学科及学科中选择题与主观题的解题时间,考生解题时做到“把握时间,心中有数”;

第三,考生解题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有考试的全局观念,做到既不“轻易放弃”,又不因“钻牛角尖,”将时间耗费在某一试题上,这样考试才能有条不紊、准确高效。

3.仔细审题,科学表述,规范作答

针对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考生如何能在考试中,充分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形成的学科能力,分析与解决试题中的化学问题,考出水平与成绩呢?

第一,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试题中都提供了诸如文字、反应方程式、图形、图表和生产工艺流程等信息,需要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获取。有些信息较为直接、显形,学生易于接收,如文字、反应方程式等;有些信息不明显,呈隐性或无序状,需要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整合,如实验装置图、电解质溶液中浓度或pH变化曲线图、化学平衡体系中速率、浓度变化曲线图等。因此,审题阅读时既要保持适当的速率,又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不遗漏任何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捕捉解题的有效信息,切忌只有速率,而无实效的阅读和审题。

第二,把握试题要求,科学准确表述。

在考试的过程中,考生要始终关注试题的解题要求,是要求填写名称、化学式、结构简式,还是填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或用文字表述,切忌“张冠李戴”“稀里糊涂”地写错内容而失分。对于要求用文字进行描述的试题,化学用语或术语使用要准确规范,做到答题要点突出,层次分明,内容全面。

第三,答题书写规范,卷面清晰整洁。

考生在考试中不论是书写化学式或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还是用文字进行答题,都必须书写规范、清晰、整洁。考生若有写错的内容,可先将写错内容画两个“横线”,再继续答题。对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的元素符号的书写,英文字母的大小一定要分明;在书写有机结构简式时,要特别注意两原子之间化学键连接的位置,要科学、准确;文字书写时切忌字迹潦草、评卷老师难以辨认。每年因上述原因在高考评卷中而失分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答题书写规范,卷面清晰整洁”是考出好成绩的关键一环。

生物备考策略
(1)
善用教材,建立生命观念,构建知识系统

“题在教材外,理在教材内。”高考试题年年新,但变化的只是选择的素材、创设的情境、解答问题的思路,而答案总能在教材内找到。所以,教材是最重要的复习备考资料。而有些同学以教辅资料为主要学习资料,把教材束之高阁,真是舍本逐末。

对于教材,建议在以下几下面下功夫:

1.对照考纲研读教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指南。考什么、如何考,《考试大纲》上都有明确的说明。这就要求考生针对《考试大纲》的内容,逐条过关。如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知识条目,都要能准确说出、写出其要点。如有疑问,必须阅读教村,从源头上扫除知识死角。

对于教材的重要概念,除了牢记,更需要理解,高考往往是考你对概念的理解。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理解了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判断:

概念输入:明确概念的要点,能将这个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概念输出:能用文字、图表、模型等不同的方式表述概念。

概念迁移:能将概念用于新的情境,描述和解释生命世界,解决具体的生物学问题。

2.构建概念体系

结构决定功能。零散的概念只有形成了合理的体系,才能在考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建议在复习的过程中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自主梳理教材的概念体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建构概念图与思维导图时,建议大家:

一是自主建构。很多资料中也有类似的“知识结构图”。那些图所显示的是制作者对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如果学生们只是依样画葫芦地抄抄、背背,毫无意义。

二是主题明确。每一幅图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纳入图中的概念都应与主题有直接的联系。

三是逻辑合理。概念图与思维导图不是概念的简单堆砌,要求概念之间要有合理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拉扯到一块。

四是规范简约。图应合乎相应的规范。如纳入图中的概念需要有层级、条理,概念与概念之间要有阐明其关系的联结词等。图示应力求语言精炼、图形简约,太复杂的图示不便于存储。

五是循序渐进。可以先做一个概念的(如下图1),再做一节、一章教材内容的概念图,然后做一个复习专题的、一个模块的(如下图2),甚至是整个生物学课程的概念整合图。

3.建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而成,是以回答生命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建立的系统化的概念为基础,抽象出来的关于生命本质的观点、思想。它是能够统领组成生命的物质,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生命观念主要包括三大观念群: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见下表)。

用生命观念统领所学知识,会使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4.研读教材中平时不太注意的内容

如教材的章节引言、小结,旁栏、章节后的习题等。经验告诉我们,有些高考题就是从这些内容中取材的。

(2)
重视教材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一直是高考的热门考点。今年高考题多题都涉及教材实验和相关实验设计,其中更有一题,要求考生写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对考生探究实验能力的全方位考查。

建议在实验复习中,关注以下方面:

1.动手做,积累经验,培养技能

有些时候,考实验就是考操作,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缺乏实践的体验,凭想象、靠背记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答案。

2.剖析教材实验,领悟科学方法,力求举一反三

教材实验是生物探究史上的经典实验,高考实验设计题都可以在教材实验中找到其原理和方法。对于教材的许多实验,复习中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实验假设是什么?预期的结果是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有无对照?如何设计实验对照?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如何由实验结果推导实验结论的?可以改进吗?

这样层层剖析,让自己明白实验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实验中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研究思路,才可能举一反三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3)
科学刷题,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根据个人多年高考阅卷的经验,考试中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大类:看不懂题目、想不清思路、写不好答案。为什么会这样?个人认为,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对概念、原理没有透彻理解;缺乏有效的训练。提出下列建议:

1.掌握解题策略

以非选择题为例,解题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提取信息——读题。就是要弄清题目考的是什么。理解题目所给信息的具体含义。有时需将图表转换成文字,有时需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处理信息——构思怎样解答题目。包括四个要点:建立题干信息与问题间的联系;建立信息与所学的联系,进行答题内容定位,确定思考范围;把握题干信息的引导与指向,了解题干所给信息的目的和作用;把握题干与小题以及不同小题间的信息关联和逻辑。

表达信息——写出答案。要求:按问题要求进行回答;用所学概念和原理进行回答,也就是说,用生物学语言去表述;表达时要准确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高三的训练中,要训练自己按部就班的解题习惯,确保每个环节都已清楚,再写出答案。

答写方向一般是:某种因果关系;某种方法的名称;实验结果;由事实得出的结论;某种操作或变化过程;不同事实的联系;对事实、现象的解释或说明。

2.整理错题

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错题本。对于每一道错题,要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及时纠正。错在哪里、更正哪里。如果是因对某一概念、原理理解不清,应该将正确的理解写在相应位置;是推理错误,就该写出正确的推理过程;如有一般规律,可以进行总结。这样,不断地避免错误,最终就会走向成功。

3.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是高考生物获取高分的重要前提,很多考生以为答案“接近”就行,殊不知答规范才能得分或得高分。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加强规范化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提高得分率。

首先,要规范书写。不只是汉字,也包括如元素符号、表达结果的数字等。

其次,需按考试要求答题。如要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用黑色碳素笔书写。答题时,笔墨浓点,字迹清晰,字距适当,不要太挤,以免扫描图像不清晰。不能超框答题。答案必须写在指定位置。把甲题的答案错写在乙题答题框,不能得分。

再次,要遵循学科规范。如用生物学专业术语答题(规范的生物学名词术语不能写错字、别字,也不能多写字、少写字,还不能改变字序),如实验设计应符合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所绘制的图形需合乎生物学的要求,如能量流动图是逐渐递减的,遗传图解有特殊的符号系统,食物网中各食物链需用箭头连接,细胞结构中各部分的形态、大小与结构均需反映其特点,细胞分裂图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表示方法等。

另外,答题要把握四个原则:回答基本概念时宜“小”不宜“大”、回答基本结构时宜“细”不宜“粗”、回答基本功能时宜“多”不宜“少”、 回答生理过程时宜“近”不宜“远”。答案要保持四性: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简洁性。

4.控制做题的数量与难度

高考不考资料上的现题,考的是考生没有见过的新题,期望通过多做题猜正高考试题是不切实际的。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对所学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不要让自己困死在题海中。

而高考生物命题的原则是试卷在具有较好区分度的前提下,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不出现让考生无从下手的偏题、怪题;用命题层次减少0分,得分点设置适应不同考生,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得到相应的分数。同时,高考试卷中,如果是非选择题,不论多难的题,总有一两个小题是容易题;或者说,是送分题。所以,在备考的解题训练中,不要在难题上耗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答题方法
时间分配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300分,理论上每分钟应该做出两分题。

其中:生物90分,理论用时35分钟,

化学100分,理论用时50分钟,

物理110分,理论用时65分钟。

按试题编排顺序做题时,选择题21个,约占45分钟,非选择题10个,约占105分钟,注意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遇到难题绕过去,不要纠缠费时。

答题顺序
1
按题目顺序从头做到尾

优点:避免漏题

缺点:可能会因为试卷中间的难题耽误了解后面容易题的时间

解决方法:通览试卷,开考前总会提前发卷,虽然不能动手写,但是可以动眼看、动脑想。拿到试卷后,先通览试卷,熟悉书卷布局排版、题目数量;大致确定一下答题顺序。通览全卷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某一道或某一类题目上用时过多,耽误整体考试效果;也防止了“漏做题”。

2
先易后难

每科试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如大部分学生觉得第Ⅱ卷物理科目最后一道或两道题难,如果一道题花了5分钟都没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或没有解题思路,同学们就应该跳过,先做后面的化学和生物部分,然后再回过头来做物理这道难题。

在总分300分中,中、低档题得分数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即使有难题不会做,只要保证会做的中低档题都得分,最后的理综得分也是很高的。所以不要因为试卷中间部分的难题就影响了你的做题节奏,甚至是做题心态。

答题技巧
1
审题

审题时一定要通读全题,做题时要再一次审题,并且要细、要慢,审出题干中题眼、关键词和隐含的信息,准确找出答题的突破口。找到关键词是正确解答的关键的一步解题时,如果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
确保选择题的正确率

选择题分值高,做题时要求稳,特别是前五个生物选择题,开始考试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答好。

另外在选择题中注意“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无关的是”等字眼,往往是高考设置的陷阱。

3
规范答题

非选择题部分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考生解题不规范是高考理综评卷老师时常议论的一个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具体表现为:文字表达不严谨,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

高考阅卷老师没有耐心,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推敲那些拖沓繁杂,不规范的答案,极有可能直接判它是错答。所以,答案要求用规范的科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最后形成的答案要尽量简洁。

4
检查

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影响,前三题往往错误率较高,必须检查;检查后及时涂卡。非选择题部分要仔细检查自己是否漏写单位或写错单位,检查自己是否有漏掉的空未填写。

常考知识点100条
▐ 物理篇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3、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4、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5、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6、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8、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9、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0、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11、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12、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13、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14、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15、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16、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17、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18、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9、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20、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2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22、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23、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24、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25、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26、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2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28、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29、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30、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 化学篇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7、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8、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9、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0、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1、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3、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4、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

15、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6、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17、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18、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19、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0、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1、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2、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3、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4、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25、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25、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26、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27、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28、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例:乙醇和甲酸。

29、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例:乙烯与环丙烷。

30、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 生物篇

1、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2、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3、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5、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病毒衣壳的成分是1—6个多肽分子。

6、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7、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8、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9、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0、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1、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12、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13、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如肾细胞;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加的: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1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1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16、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17、基因自由组合时间:简数一次分裂、受精作用。

18、人工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是将核移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发育到某一时期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此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囊胚。

19、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内仅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细胞内具有两种核酸——脱氧核酸和核糖核酸。

20、病毒仅具有一种遗传物质——DNA或RNA;阮病毒仅具蛋白质。

21、光反应阶段电子的最终受体是辅酶二。

22、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23、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24、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25、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26、稳定期出现芽胞,可以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27、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放线菌杀不死真菌。

28、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29、分裂间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没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30、叶绿体囊状结构上的能量转化途径是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31、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

32、流感、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

33、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使大脑皮层,感受器是下丘脑。

34、皮肤烧伤后第一道防线受损。

35、神经调节:迅速精确比较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比较缓慢比较广泛时间较长。

36、生长激素:垂体分泌→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激素:垂体分泌→促进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腺体分泌激素;

胰岛:胰岛分泌→降糖;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孕激素:卵巢→促进子宫内膜的发育为精子着床和泌乳做准备;

催乳素:性腺→促进性器官的发育;

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激发维持第二性征,维持性周期。

37、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38、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39、所有生殖细胞不都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40、受精卵不仅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同时是性别决定的时期。

其实,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提高复习效率是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努力掌握提高复习效率的技巧外,还要结合大脑的活动规律,而不能一味的莽撞行事。只有正确的复习才可以让提高复习效率这件事事半功倍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