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阿尔茨海默 | 别再问“你记不记得?“,使用正确的对话策略,让他们享受与你交谈的乐趣

 阿方lf 2018-04-13

失智老人的心灵世界并非我们所能进入,但他们的痛苦仍然是我们大概略理解。在他们的病情上雪上加霜的,莫过于大家经常的一句问话:“你记不记得?”


这句话只会增加焦虑,无益于他们的心情或是与疾病的抗争....

(备注:以下的场景是针对轻度或中度失智患者,为了行文顺畅,文中不刻意标识。)


在家中,语言是伦理空间的门窗与隔墙结构。一个结构良好的空间,能够让子女与失智父母良好共同生活其中,留下美好的伦理生活体验,在未来可以回味。


语言空间的重要性在有失智父母的家庭中更为突出。


虽然失智父母的心灵空间难以进入,但世上总有一些话语属于他们的,可以像钥匙一样打开他们的心锁...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那些话语,用以建构一个美好的伦理空间,供他们在余生时光倘佯其中....


我们整理了一些与他们的沟通方法,列于下:


不问细节,不苛求具体:在与父母沟通中,往往会涉及过去的事(例如他的第一个工作)。如果发现他们有答复迟疑时,您应该予以适当的引导或帮助,但应该规避掉一些涉及细节的(如:主管叫什么名字)、时间顺序(如:你是先去单位甲,然后被安排到单位乙),或数字(如:那时候工资多少钱?)。对他们而言,陈述事实是很困难的。这样的问话只会更加巩固他们的不自信,或许会导致他们的防御性屏蔽,不再多说话。


问他们的主观感受:但是作为子女,你应该诱导他们说话与沟通。建议可以把问句改成主观感受。例如:你喜欢那个工作吗?或你觉得那个单位怎么样?


如果你询问的是主观感受,父母在回答时就没有记忆的压力,他们所做的主观陈述(如:”我很喜欢那个工作.'),你可以继续深入导问(如:为什么你喜欢?“)。整个交谈过程是可控的,而且其体验应是很愉快的。


父母如果有良好的体验,又愿意保持经常交流(话题源源不断),这样对父母的心情好,对他们的病情也好。


不纠正,不增加焦虑:他们往往说错自己的年龄(往往少报)、不辨识人(女儿当成陌生人)、往往把关系弄混(老公当成爸爸)。


在听者耳朵中,这些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多人会在此时去纠正他们,为的是“帮助”老人,指望他们从此记住了。


但这类的纠正行为多源于对疾病的缺乏认识。纠正对他们毫无帮助,徒然增加心理焦虑(“怎么犯错如此严重?”),让他们缺乏自信,进而导致更多的负面行为(不与人交流)。


莫问“你记不记得?”很多人与他们沟通习惯用“你记不记得?”或是“你不记得了吗?”的句子,而且此类问话多出现句尾巴,容易滞留产生余音嘹绕的效果,可能在他们听来是久久不去的...


这样的对话是无益的,而且是深具伤害性的。


其实以他们的现状,不要期望他们记住(而且“真相”不重要,自信与健康比较重要)。我们该让他们自由叙事,我们该在旁边聆听与欣赏,没必要提醒或暗示他们叙事中所出现的缺陷。


千万不要再问:你不记得了吗?



以爱为出发点:相信我们能为老人们所做的事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还有陪伴他人的能力,能为自己所爱和关心的人带去快乐,就是对彼此最大的帮助。这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敬意。生命,越到后期,一点一滴就越是精华,尽管它看起来并不完美。 


多用缅怀记忆的陈述:小孩、老歌曲,这是失智老人生命力以及记忆的刺激源,如果可能,让老人经常接触这些刺激源。请为老人在病床边布置一面亲人的照片墙,让他们抬眼就能看到,让温暖触手可及。 


重视老人的性格特色:利用对于失智老人来说,一生中最核心的个性、性格会表现得非常突出,需要善于利用这些个性特点,夸奖和谎言一起用,有时不但让一个老人高兴,而且能化解老人间的矛盾。许多时候,不仅要把高龄老人当做孩子,还要把他们当做婴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他们的不易和需求。 


审视一生的成就:当老人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请为他的一生寻找两三句话,能让他觉得这一生过得很值,活得很快乐。比如,有个老人告诉我,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把四个子女都培养成大学生,我记下了这句话,并时不时向他提起,他就感到很快乐。若作为子女,请为高危老人至少做一件让他特别特别感动的事情,这样他就不会在心灵脆弱时再去怀疑亲情。 



选择合宜时机进行“规劝”:因为疾病关系,失智老人可能会做出不适当的表现。可以选择在他高兴时进行规劝,而且利用他比较在意的事情来规劝他的“毛病”,会很实用。哪些事、哪些人是老人的情感伤心点,作为子女和照护者,也一定要非常清楚。也要避开“触发点”,因为他们的认知状况,使他们无法自控与避开负面反应。所以要避免激发。


真心赞赏:对失智老人有兴趣做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我们都要赞赏他并鼓励他,那是他为生活多一些快乐而做的努力,那是他生命力的延续。针对老人的某种身体痛苦编造一些虚拟的人,这些或者与他年龄相仿但比他更痛苦,或者同样痛苦但年龄比他小,让他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这个方法很有效。 


榜样劝服:在劝慰高龄老人方面,有时另一个老人的一句话比我们的一百句话都有用,给他们找个好“榜样”做朋友吧。如果有可能,让两个是朋友的高龄老人住在同一个医院或者养老院吧,那种安慰的力量不是你我所能想象的。另外,永远不要告诉老人,他的好朋友去世了。 


反复语言:如果觉得老人“有些唠叨”,或者反复说一些东西,觉得烦,可以这样劝自己:他们的一生只拥有这几百字了,听着就有耐心了。对脑萎缩老人的悲伤,在初步努力解决无效后,可以采用“拖延不理”的方法,他自己就忘了,如果我们硬要解决,就是延续他对这个悲伤事情的“印象”,反倒不好。 (另外可参看本平台(黄手环行动)帖 【看护演示 | 如果老人重复问同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点击这里阅读该帖。)


讨教与价值感:多向老人请教,让老人感受自己强于他人的地方,且充分利用这点做些什么,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能从高龄老人那里“学”到一个东西,拜老人为师,是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不惊与自然接受:到了一定时候,父母不认识我们了,这是自然现象,对此要平静接受,这种心态很重要。


小礼物:及时发现老人们的生活需求,买个小礼品,会迅速拉近你与老人的距离。在某个时候,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老人很看重你的承诺,如果不遵守承诺,就见不到你了,如此,你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我们应该彼此互勉励,做好下面:


该换个角度去看这些高龄老人。不要认为我们是健康人,他们是病人;不要认为我们强大,他们虚弱。不要认为我们在俯视,他们在仰视;不要认为他们在走向尽头,我们是壮年;不要认为他们糊涂了,我们还清醒……所有这些念头都不要有,会阻止我们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不仅仅是面对他们,更是在面对我们的未来。 


了解高龄老人就是了解我们的未来,如此,我们对他们才会有真正的耐心、尊重以及好奇。这个世界曾经是他们的,他们要去的地方,也将是我们要去的。 



《黄手环行动》是中国最大的老年失智的家人社区,请加入我们的行动,一起向阿尔茨海默症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