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藩王组团造反没有一个成功?三国的邓芝和螃蟹都知道咋回事

 小小独魔 2018-04-13

人们总是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事实上秀才造反一百年也不成,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哪个秀才造反成功了。但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后面还应该有一句,那就是“藩王组团造反马上完蛋”,对于后面这句话,三国时期的邓芝和鱼篓的里的螃蟹都知道,邓芝是公开阐明,而螃蟹则是有切肤之痛。

从有皇帝的时候就有造反,最有条件造反的,不是拿着铁锹锄头的农民,而是拥有封地和军队的藩王。但是藩王造反却很少成功,也就明成祖朱棣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藩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当过秦王,但他那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造反,顶多算是一场宫廷政变。真正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波及较广的藩王造反,当属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这两次十五个藩王组团造反,但结果都一样:离心离德甚至自相残杀,最后被通通干掉。

咱们先来像说绕口令一样来看看西晋的八王之乱,参加的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笔者一直对包括司马懿在内的晋朝皇帝没有任何好感,所以就不讲述这八个藩王的具体事迹了,就说说他们是怎么死的吧,这说起来就像绕口令了:司马亮被司马玮杀掉了;司马玮被贾后杀掉了;司马伦被司马肜上表要求诛杀,被朝廷杀掉了;司马冏被司马乂杀掉了;司马乂被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掉了;司马颙被司马模派梁臣将掐死了(真是掐死的);司马颖被司马腾抓住,后来也杀掉了;司马越自己愁死了。这一圈下来,咋看咋像贪吃蛇,姓司马的一群人虎吃鸡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转着圈消灭,一群“司马”变成了“死马”。

西汉的七国之乱有个领头的叫吴王刘濞,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这七个人虽然辈分不一样,但却都是汉高祖刘邦乃至汉景帝刘启的实在亲戚,不是叔叔大爷就是叔伯兄弟。但是这七个人组团造反,起兵快,失败也快,从汉景帝三年(公园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定,七个造反的藩王都死光了。

按理说,七王之乱也好,八王之乱也罢,这些人的封地加起来都比汉朝或者晋朝皇帝控制的地盘大,军队数量也更多,但是这帮家伙都没蹦跶几天就被各个击破了——没错,是各个击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藩王组团造反没有一个成功(朱棣和宁王那不叫组团,宁王实际是被朱棣绑了票)?这个问题要问三国的邓芝和螃蟹,他(它)们都知道咋回事。想当年诸葛亮派邓芝跟孙权谈结盟抗曹的事情(这段故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几乎一字不差),孙权招待邓芝喝酒,喝到兴头上孙权嘴里就没把门的了:“等到灭了曹魏,天下太平,二主分治,那就皆大欢喜了!”邓芝明知道孙权这是在忽悠,于是借着酒劲直接明侃:“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这是演义的说法,《三国志》那个“息”为“始”)”按照正史的记载,邓芝这意思很明白:咱们先灭了曹魏,然后咱们再打个你死我活——灭了曹魏之日,就是咱们之间的战争开始之时。孙权大笑:“你可真是个老实人!”

事实上孙刘联盟在刘备孙权这对妹夫大舅子都在的时候,也是同床异梦,一只眼睛盯着曹操,另一只眼睛盯着“盟友”,总是想找机会在背后给“盟友”捅一刀子,在提防曹魏进攻的同时,还要防备“盟友”做大,这就像鱼篓的螃蟹。

在海边生活的人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群钓上来的螃蟹放在篓子中,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把它向下拉,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一只爬得出去。但如果鱼篓里只有一只螃蟹,它很快就能爬出篓子,而多只螃蟹就会产生竞争,竞争就容易产生恶性竞争,结果就是我爬不出去,也不能让你爬出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