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咖们是怎样临帖的?丨临帖十八谈之一

 书艺咀华 2020-11-09

🔥

对书法人而言,临帖是永恒的话题。尤其在今天,古法几乎断绝,我们只能靠日复一日地临帖,去发现古人笔法中的蛛丝马迹。临帖是一件看似容易、实际很难的事,有的人临了许多年,自以为颇像回事,但行内人一看就发现问题百出、一直在重复错误。今天,咱们就通过“临帖十八谈”这个栏目,来介绍一下书法大咖们是如何临帖的,希望给各位书友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王铎临王廙《祥除帖》

图1:左起,原帖、王铎临本、王铎行草临本(可点击放大)

说起大咖临帖,不由得首先想到三个人:米芾、赵孟頫和王铎。王铎说他“一日临帖,一日应索”,即使已经蔚然大家,也仍坚持临古不辍,很少人能做到。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是晋代重量级书法家,他的《祥除帖》有钟繇笔意、古拙雅致、法度严谨,他提出的书画创作要“行己之道”,走出自己的路,影响犹大。王铎曾经遍临《淳化阁帖》,临古功夫极深,他这件临作,从作品看,并非高度逼真的精临,而是时出己意,融入了大量的个人面目、个人理解。特别是将原本的小楷,掺入行意,运笔加快,结体上大小相间,比较随意,追求整体和谐。有些用笔和结体,其拙劲儿,与“八大山人”朱耷的书风颇有类似之处。此外,王铎在59岁时,还以节录的《祥除帖》为内容,将原本的楷书创作成行书带草,挥洒而就,展示出他晚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行笔流畅,气势雄强,也为自己“入帖”与“出帖”作了最好的诠释(见图1最右边作品)

何绍基、金农临《华山庙碑》

图1:左起,原碑、何绍基临本、金农临本

《华山庙碑》是汉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兼具方正、流丽的特点。何绍基作为清代隶书大家,他临的汉碑也见过不少,此临本应该算得上典范中的典范,延续了何氏风格,绵中带刚,发挥了华山庙碑的流丽特点,注重装饰性。而金农的临本金农临的《华山庙碑》什么样?》则大异其趣,掺入了漆书、张迁碑等的笔法,比如对第一个字“周”的处理,何绍基外包,显得秀丽、飘逸,而金农没有外包,显得朴质,有一种天趣。二人的临本,基本上没有去精准临摹,都是意临的成分较大,掺入了大量的个人风格,何绍基保留了蚕头雁尾,而金农则作了淡化处理,这是不同时期不同书家对汉隶的不同理解。

清代王澍临《九成宫》

图2

清代大书法家王澍是研究欧楷的高手,他所临的欧阳询《九成宫》,是真正用的帖法去临的九成宫,即下笔直书,真正用“书写”的方式,把碑刻的字写出来,没有一点描画的痕迹。他的竖勾也没有所谓的“跪笔弹锋”,一样写出风采;横画的收笔,也没有使用今人回笔描字的方式,整个字看起来仍然挺拔厚重。

沙孟海临苏轼《中山松醪赋》

图3

此临作延续了沙孟海一贯的雄强书风,也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行书的显著特点,如字形扁势、折钩处粗重等等,彰显出大家风范。他的临本,不拘泥与细节,而是抓住苏书突出特点,加以发挥,从整体上表现原帖的风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启功临《兰亭序》

图4:启功临兰亭序

启功的临本当属意临之列,但同时也有很强的王味,线条质量很高,大家手笔。启功在临帖方面有不少高论,比如他说:平时对所临之帖,要诵读全文,纵览全篇,反复玩味,如果眼光只孤立地盯在一笔一字上,就无法领悟书家如此用笔、结字、分行、布白的用意,更不可能欣赏到韵味、旋律、节奏的美妙。他还说:临帖并不全是初学者的事,古今许多名书法家一生都在临帖,只是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追求罢了;大体上说,临帖可分为务求形似、神形兼顾和得意忘形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形体是精神赖以寄存的物质基础。初学临帖,在结体和用笔方面都要务得其形,“一点一画,必求肖合”才能学到前人法度,这是“入帖”;然后是对原帖加以润色,开始具有自我的个性和特色了,这是“出帖”;既能出帖,再临帖时就可以居高临下,目无全牛,专追神韵,不顾形骸。

今人陈忠康临《书谱》

陈忠康是当今中青实力书家,取法二王,用笔精熟,法度森严,是传统贴学的忠实继承者。

(时长25分钟,建议wifi下观看)

总结陈忠康对临帖的理念,主要是精准、精确、精细,把临帖当作一项专门的训练,这也是当今许多学院派书家的看法。看了人家的用笔,才发现自己差得有多远。一停一顿间,都是功夫。

 阅读更多👇

🔥书法临帖,要“得意忘形”

🔥《书谱》临习演示动态图

🔥硬笔临《灵飞经》好不好?

🔥何绍基临《石门颂》真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