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立嗣问题解密(五)

 墨香笙樵 2018-04-13

九、

虽然对储嗣之位兴味索然,但这并不表示曹植的人生理想止于沉溺于文章词赋之中,相反,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相当强烈。在《与杨修书》中,曹植如此表述自己的志向:“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论乎!其言之不怍,恃惠子之知我也。”

但是,在储嗣之争中“败北”之后,曹植永久地失去了“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机会。相反,“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迫害却接踵而至。迫害的第一步就是诛杀所谓的曹植的羽翼。

说来实在可怜,查遍史书,可以被定性为曹植羽翼者,仅仅三个半人:丁仪、丁廙兄弟、杨修和半个邯郸淳(因为他曾在曹操面前称赞过曹植)。三个半人就可以挑起一场储嗣之争(而且均不处要职),说来离谱。实际上,所谓的曹植集团是曹操本人一手伪造的,并不关曹植之事。丁仪兄弟因为与曹丕有过节(曹丕干预了曹操将丁仪招为女婿的打算)才转而支持曹植,经常在曹操跟前为曹植鼓吹。杨修则自始至终态度暧昧,既与曹植关系密切,又和曹丕交情匪浅。

尽管所谓的曹植羽翼并不存在,但毕竟丁氏兄弟等人曾经支持过以曹植为嗣。为了彻底消除曹丕继位之后的政治隐患,杀掉他们还是很有必要的。

剪除所谓的曹植羽翼的过程很有意思。仅仅三个人而已,却要分做两步走,动用父子两代的屠刀。杨修死于曹操之手,丁仪兄弟则死于曹丕之手。

这中间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杨修乃汉太尉杨彪之子。杨彪与曹操久有过节 :“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 恐于此图之,未得燕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 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后汉书.杨彪传》)

曹操和杨彪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和他对拥汉派老臣的清洗是同步的。尽管迫于舆论压力,曹操最后释杨彪而不杀,但却从此与帝国最大的两大世族之一的弘农杨氏(另一家族乃汝南袁氏)结下深隙。

杨修为人有智数高名,又有着如此为曹操所忌讳的家族背景,他陷入到丕、植之事中,全身而退的几率几乎为零(实际上他已经很小心地在丕、植之间保持平衡了)。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在临死前夕,以“泄露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诛杀了杨修。临终之际,杨修感叹:“我固自以死之晚矣”,时年四十五。对杨修的感叹,《典略》解释为:“其意以为坐曹植也”。这一解释极其牵强,储嗣之争于建安二十二年落下帷幕,至杨修之死,期间两年多的时间里,“失败者”曹植完全没有遭到任何惩罚,相反,曹操对曹植的封赏仍然宠冠诸子(如二十二年,增邑五千,并前万户),曹植既然无罪,杨修又何“坐”之有?据我理解,杨修此言其实暗指建安初年曹操构织的杨彪谋逆案,谓其时逃过一劫,于今苟活了近二十年之意。

曹操亲自诛杀杨修,而不将他留给曹丕,有两个原因:(1)杨氏为弘农大族,影响力巨大,曹丕若即位之初即诛杀杨修,不利于稳定新的曹魏王朝的局势;(2)杨修与曹丕之间交情匪浅,曹丕抹不开面子举起屠刀。出于这两个原因,曹操提前替曹丕杀掉了杨修。

丁仪兄弟死于曹丕之手,而没有和杨修同时被杀,也有原因:曹操早年曾受过丁仪兄弟之父丁冲诸多恩惠,曹操不合适对丁氏兄弟举起屠刀。

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曹丕肩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