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朔方考古】横塞军,唐王朝边防决策失误的产物

 nzpeach 2018-04-13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唐朝与汉朝并列,合称汉唐盛世。在北方草原之上,汉朝有强敌匈奴,西汉王朝修筑了东西绵延万里的长城,将匈奴驱逐至大漠以北,漠南无王庭。唐朝建立之初,先有劲敌东突厥汗国,后有薛延陀汗国,再有中兴的后东突厥汗国,最后是回鹘汗国。在与唐朝的较量中,这些汗国都甘拜下风,均难以与唐王朝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对于被征服者,唐朝采取建立羁縻府州的政策,以怀柔的方式统御北族。即使对于较为难缠的后东突厥汗国,唐朝也并未修筑长城进行防御,而是采取“军镇加游防”的方式,囤积重兵于若干个据点,外围配合以游军巡防。唐朝不筑长城的原因,历史学家有多种解释。修筑长城、守卫长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作后盾,唐王朝完全有这个实力,但唐朝不修长城,实在是由于对手实力不济,远不及匈奴对汉朝造成的威胁强大。

8世纪初年,为了防御中兴的后东突厥汗国,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地区修筑三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里,将对突厥的防线由黄河南河推进至阴山一线。在修筑三受降城的同时,张仁愿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堠180所,派大将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巡视。关于三受降城的初址,经调查考证,西受降城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坊古城,中受降城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二狗湾古城,东受降城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县城西北东沙岗之上城圐圙古城之中的大黄城,由西向东镇戍于后套平原、包头平原、呼和浩特平原。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因濒临黄河,受黄河水患,后均被迫迁址,西受降城迁址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奋斗古城,东受降城迁址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古城。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为了加强三受降城的协同防御能力,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西受降城与中受降城之间新筑了横塞军,武状元郭子仪由振远军使迁任横塞军使。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天宝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十三载,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仍改横塞为天德军,子仪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从天宝八年(749年)到十三年(754年),横塞军军城使用时间充其量也就5年便废置。关于废置缘由,《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较为明确:“天宝八载,木剌山始筑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诏即军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号天德军,又以使兼九原太守。”“地偏不可耕”导致横塞军被迫放弃,转而向南在大同川之西新建了天德军。

天德军军城,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川之西,古城已淹没于乌梁素海之中。那么,横塞军军城位于今天何处呢?是怎样的一座古城遗址呢?据唐人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四》记载,横塞军位于北魏沃野镇西北二百里处。唐代的一里约合现代的454.2米,横塞军位于北魏沃野镇西北二百里,大约相当于现代的90公里。

经考证,北魏沃野镇故城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在根子场古城北偏东约6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新忽热古城的古城遗址,近年来开展的考古调查与前期保护工作,通过对城墙中存留纴木的C14年代测定,初步认定为唐代遗存。那么,新忽热古城是横塞军军城吗?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从根子场古城到新忽热古城,正南北方向之上有山体阻隔,是无法通行的。从根子场古城到新忽热古城的道路,首先需要从根子场古城向西北方向行至摩棱河河口,再顺着河谷向北行至新忽热古城,这个行程的距离大约在90公里左右,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北魏沃野镇与横塞军之间的距离可相吻合。至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横塞军在北魏沃野镇西北方向的说法,可能主要是基于从北魏沃野镇至横塞军首先要向西北出发有关。

新忽热古城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驻地北约1公里处,地处阴山以北乌拉特草原东南低山丘陵环抱盆地之中,北方为草原坡地,南方为草原,有两条河流流经城址,分别为古城西侧的新忽热河与来自古城东北方向的摩棱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955。城墙现存高度最高可达9米,底部残宽平均为8米,保存较好的墙体顶部宽约4米。墙体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夯层平均厚15厘米,夯窝直径平均为5厘米,建造时采用纴木结构,东、南、西墙建造材料为粉土,北墙建造使用了灰土古城四角有角台,墙外有马面,东、南、西墙中部各设城门1座,城门外均带有长方形瓮城。东墙、南墙、西墙各有4座马面和1个瓮城,设施之间的墙体长度平均为130米。东墙马面高约6米,宽约10米;东瓮城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5米,墙体高约8米,门向南开。南墙马面高约6米,宽约7米;南瓮城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5米,墙体高约9米,门向西开。西墙破坏严重,大部分墙体、马面和瓮城坍塌为缓坡状,西瓮城形制与东瓮城相似。北墙无瓮城,共有5座马面,但已经坍塌,从堆积物形状判断马面宽平均10米,马面之间墙体长度平均为130米。

新忽热古城在山间盆地之中两河之间的位置建城,并在布局上不设北城门,以防止主要来源于北方的敌人,有利于古城的防守。周围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有助于农业和牧业。古城内现已开辟为耕地,但古城周边多为草原,经济主要为畜牧业。古城虽修筑规整,但城内地表散布遗物极少,仅采集有少量灰陶罐、黑釉瓷罐等残片。

内蒙古境内现存的唐代古城,仅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城圐圙古城大黄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大同城,可见原初构筑形制。大黄城北墙、东墙之上修筑有马面,马面的间距一般在130米左右,与新忽热古城墙体之上马面的间距大体一致。大同城的外城,可见东、西两个门址,均带有长方形瓮城,与新忽热古城的瓮城形制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古城形制还是年代测定,均将新忽热古城确定在唐代这一时期。古城之内可见遗物极少,也符合横塞军使用时间较短这一实际情况。

图一  新忽热古城远景

图二  新忽热古城东墙马面(南至北)

图二  新忽热古城东墙马面(南至北)

关于新忽热古城的行政建制,由于采集遗物较少,一直争议较多。现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调查,对该古城的年代及行政建制作了重新考证认识,有助于下一步对古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古城规模庞大,修筑不易,但由于位置接近阴山北麓,适宜农耕土地很少,大规模驻军的话,军粮供应是一个大问题。再者,三受降城均在阴山以南,将横塞军置于阴山以北,与三受降城很难形成东西对应的关系,而天德军的修筑恰能满足这一要求。横塞军建成不久即废弃,实在可以说是唐王朝边防决策失误的一个产物。

当时主持修建横塞军的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横塞军建成后的次年(天宝九年)即降职为济阴郡太守。张齐丘是唐德宗年间“入祭武庙六十四名将”之一,位列郭子仪之前。但这样的一位将军,《旧唐书》、《新唐书》竟然均未为其立传,是不是与修建横塞军的决策失误有关,就只能任凭后人猜测了。至于先后担任横塞军使、天德军使的郭子仪,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再造大唐”的赫赫功勋,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将。(本文原刊于《中国文物报》2018年4月6日第七版)

作者简介:张文平,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