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正规的中国名字应该由姓、谱名、名三个成分构成。”中共科学院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说,谱名一般在一个家族修家谱时确定,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并确定谱名和其排序。“一般,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而最后的名则可自行随意确定。” 王大良讲,中国姓氏的立法起源于秦朝,当时规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姓名都不能与皇帝姓名重合,而由家族的先祖为后代定范字的规矩从那时开始。所谓范字,就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得按辈分对字入座,也称为谱名。 到了东汉,两字名突然开始兴起。“王莽篡汉后,为了强调自己革新的作用,要求百姓全部使用两字名,由此,中国两字名开始兴起,同名的现象也开始加剧。” 之后到了唐代,谱名又重新被重视,三字名数量才逐渐增多,但两字名的地位也已确定下来。宋代,家族范字就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地步。宋王朝的宗室大致分为十二个系统,其中四个系统建立了家庭范字,这些范字有的规范了十几代人。明朝宗室从朱元璋开始,就实行了一套十分严格的家族范字。朱元璋共有二十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规定二十个字的范字。 家庭范字最早为封建帝王服务,到了明末又为民间广泛采用,用范字就意味着起双名。所以,1949年前双名占百分之九十三点五。 王大良讲,现在的孔、孟、曾这几大姓仍然在严谨地遵循着谱名的要求,而其他姓氏,谱名的作用则慢慢消失。“现在,除了少数边远地区还在修家谱、用谱名外,城市里已经很少有沿用谱名的情况了。”“这也是同名同姓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 (原载《人物周报》2008年) |
|
来自: 太乙ocwfrzeutj > 《科海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