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至十字路口 芜湖“小绿”将何去何从?

 洁洁赢 2018-04-13

打败你的不是对手,而是这个时代。用这句话形容芜湖“小绿”的当下处境,比较应景。

三五年前,走在江城街头,随处可见时尚的青年男女骑着绿色公共自行车的潇洒身影。自从2017年3月15日共享单车进入芜湖后,市民的骑行有了更多选择,“小绿”不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是面临着更轻灵更朝气更动感的摩拜、OFO、哈罗的挑战。

今天,年轻人已不再眷念“小绿”,他们更喜欢骑共享单车出行。还在坚持刷卡骑“小绿”的市民,集中于30—70岁人群——媒体给他们一个共同称谓:基层群众。

一组权威数据,可以显示这种变化:2012年芜湖营运绿色公共自行车后,持卡人数最高有8.8万人,日均使用量最高是6.6万人次。到了2018年3月,这两个数据分别下降到6.5万人和3万人次。

此外,为了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芜湖营运绿色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前期投入是1.16亿元,共建设了553个站点,15549个停车柱,1.2万辆自行车。今天,投放到芜湖街面的共享单车,最起码有15万辆。1.2万辆应战15万辆,谁的气场更大,一目了然。

然而,我们需要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一些问题。

“小绿”服务芜湖市民6年,为方便市民公共出行,塑造多层次交通业态,发挥重要作用。即便搁在今天,它依然是很多中老年人骑行的首选。站在任何一个街头,我们可以发现,“小绿”的排放整洁规范有序,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我们更不用担心卡里的300元押金会不翼而飞,因为它由公共财政负责运作。从“服役”年限来看,“小绿”陪伴我们6年,车况与性能仍然不错,这要记下运营和维护的功劳。按照这个思路,如果时间再前进两三年,满大街的共享单车除了带给市民方便外,会不会产生很多关于管理、报废、押金风险等诸多烦恼?届时,人们会不会又感受到“小绿”的好处?

据统计,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有300多座城市启动绿色公共自行车项目。乘着那股东风,从绿色环保便民的理念出发,芜湖也加入引进“小绿”的城市行列。今天我们看到“小绿”的劣势,比如车辆受站点和停车柱限制,取、存车必须刷卡等,在当时恰恰是它最大的优势和吸引人的地方。目前,已有城市停运“小绿”,包括武汉和福州。但满大街“小绿”风头正劲的城市同样不少,比如太原和杭州,这些城市的“小绿”比共享单车更有吸引力。总结来看,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的力度和规划的前瞻性——绿色公共自行车其本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为了便民与惠民,政府的财政输血要占其运营费用的98%以上。至于这样做到底值不值、该不该?不能仅从市场的角度去分析,而更应该取决于城市是否需要,群众是否需要,未来是否需要。

绿色公共自行车已经行驶到十字路口,命运如何归属,未来何去何从,每个人都会见仁见智。大街上的每辆“小绿”都有一块公益宣传牌,上面写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小绿”来说,最大的短板也许就是没有写好“创新”和“共享”的文章:上马匆匆,规划粗短;运营方式和方法可持续性不强,不能与时俱进;与产业的对接、碰撞更是一张白纸,没有深层次发掘价值……

人走到十字路口,总容易迷茫而脆弱。自行车虽不会说话,但命运沉浮,也当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