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学》教案(第三课时)

 锈色老妇人 2018-04-13

课  题

劝学(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3.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

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整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前两节课学习了《劝学》这篇文章,作者从学习的意义、方法、态度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本节课学习最后一段,并整理本文的重点词句。

二.授课

(一)学习最后一段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5.后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6.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学生活动)

1、通假字:    2、活用字: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    4)固定格式:      4、一词多义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三.延伸探究

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课堂小结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