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院家具中的馆藏之宝丨走,去逛博物馆

 dongchang 2018-04-13



今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九十三周年,在央视的狗年春晚上,一幅流失海外的《丝路山水地图》经由著名企业家许荣茂先生的捐赠成为故宫的另一件馆藏之宝。


而提起家具,北京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的特色之一就是其馆藏明清宫廷家具的数量和档次,是海内外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我们在参观故宫时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观赏家具的大好机会。


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宝贝,最贵重的当属太和殿里摆放的那件楠木罩金髹雕龙宝座了。故宫每天接待的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无不以一睹其尊容为快。


只见巍峨壮丽的太和殿内,六根沥粉贴金的蟠龙大柱围绕着一座高约两米的楠木平台,上面安放着清朝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宝座通高174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厘米,深80厘米。宝座上围的造型兼具圈椅和北官帽椅之长,六根圆雕的盘龙柱由飞龙凌空加以连接,共有十三条龙纹,靠背为攒框镶板边带角牙,镂空透雕云龙、海水江崖和火焰珠等纹饰。

 

宝座下盘为须弥座式的造型,座面平,立面浮雕二龙戏珠、海水江崖、莲瓣和卷草等纹饰,并镶嵌有各色宝石。宝座以金丝楠木为底胎,通体粘贴金箔,表面髹笼罩漆,属于古代家具级别最高的罩金髹工艺。

 

然而在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的那天,太和殿里摆放的却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制作的“中华帝国”皇帝宝座,原来清朝的皇帝宝座却不知去向了。



直到1959年,著名收藏家、学者朱家溍先生从一张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拍摄的照片上看到了当年太和殿内陈设的原状,于是根据照片寻找那件清朝时期的太和殿宝座,终于在一间放置残破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它,但已破损不堪。


1963年,由朱家溍先生主持,故宫博物院组织了13名各方面的专家开始修复这件太和殿宝座。在宁寿宫皇极殿里有件乾隆皇帝禅位当太上皇时用的比照太和殿宝座仿制而略小的宝座,只有龙头不同,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另外还发现一幅康熙皇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件宝座,于是这两件实物成为修复工作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修复团队先是进行木活、雕活、铜活的修复,各工种共用时766个工作日;到了夏天温湿度适合大漆髹饰的季节,便由漆活名手上金胶漆、粘贴金箔并髹笼罩漆。1964年9月,太和殿宝座修复工作全部完工,各工种共用时934个工作日。


从此,作为皇权的象征,清朝时期的太和殿宝座在尘封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恢复了昔日神采,成为故宫最受游人瞩目的重点文物。


太和殿里的重量级家具不仅有宝座,在其夹室墙的垂花门旁,还陈设着一对紫檀木雕刻的云龙纹顶竖大柜。它又名“四件柜”,通高370厘米,从造型、纹饰和雕刻工艺等方面看,学术界公认为是清乾隆年间的制品。


其造型为“一封书”式的方角柜。顶柜和底柜的正面均为对开双门,中间设有闩柱;柜门为攒框落堂作,心板有雕饰;底柜的下部有柜仓,亦为攒框落堂作,心板有雕饰;顶柜和底柜的侧面均为攒框落堂起鼓作,心板没有雕饰;底柜四腿直下,腿间安有拱形牙条;在柜腔、闩柱和柜门上安有鎏金錾云龙纹的条形铜面页、钮头、拉手和长方形铰链,底柜包铜套足。


此件大柜的纹饰为浮雕的云龙海水江崖纹:顶柜的门心各有一条龙,底柜的门心各有三条龙,柜仓有一条龙,共计九条龙,寓意“九五至尊”,属于最高级别的皇家器物。


龙纹皆五爪,龙头的特征为头顶有多个瘤状隆凸、垂眉、圆目、狮鼻、长须,头发分成数绺向后飘散。宫廷龙纹在明代时的头顶相对较为平坦,至清康熙中期时,龙纹的头顶有多个隆凸。此柜龙纹的头顶隆凸尤为密集夸张,但嘴部的开张度比康熙龙纹要小,下颌的长度也比较协调,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龙纹特征。


综合分析,这对紫檀雕云龙纹顶竖柜约制作于乾隆中期或中后期,其前身是顺治、康熙年间制作的髹漆描金龙纹顶竖大柜。乾隆皇帝酷嗜紫檀,在位期间,将紫禁城各主殿内原来陈设的髹漆描金龙纹顶竖柜大都替换成了以紫檀为主的硬木雕龙纹顶竖柜。


逛完了前殿,我们再来后宫看看。在中路坤宁宫大殿外间西墙的南北两端,陈设着一对花梨木雕云龙纹四层顶竖大柜,宽192厘米,深80.5厘米,通高518.5厘米。


这对顶竖大柜每柜由七个大件组成,共有十四件之多,是明清家具之中已知最高的家具。其陈设横跨北京紫禁城坤宁宫大殿外间西墙的南北两端,大柜里面存贮着清朝内廷于萨满教祭神时所用的各种器具。这件大柜自成造安放迄今已达二百七十余年,从来没有被移动过。


大柜造型为四面平的方角柜式样。底柜高223厘米,正面为对开双门,中间设有闩柱,下面不设柜仓,柜内装有两层膛板,四腿直下,腿间安有拱形牙条;顶柜共有三层,每层由两件顶柜并排组成,顶柜每件高98.5厘米,正面亦为对开双门,只是中间不设闩柱,俗称“硬挤门”;


在柜腔、闩柱和柜门上安有鎏金錾云龙纹的圆形铜面页及钮头、拉手和圆形铰链,底柜有鎏金錾云龙纹的铜套足。此柜的正面和两侧均有雕饰:雕饰图案为菱花如意形开光,开光内浮雕海水江崖和云龙戏珠纹,十分精美。


这对顶竖大柜的前身是一对同类造型和纹饰的黑漆堆鼓罩金漆云龙纹顶竖大柜,因为后者年久漆剥,才换成了现在的这对花梨木顶竖大柜。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库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


月初三日(乾隆七年,即1742年),太监高玉传旨:“坤宁宫丹墀下东西两边各盖板房三间,坤宁宫殿内隔断板墙门,往南分中开,西山墙柱上,用木板补平,下砌坎墙,祖宗口袋挪于天花板分中安挂,其挪移日期,于三月内敬神后,请旨收拾。南北安设之大柜,照样做花梨木雕龙柜一对,弓箱亦照样做花梨木雕龙弓箱一座。要与炕取齐。其柜与弓箱外围碎小花纹不必雕作。钦此。”


于本月二十八日,司库白世秀将做得大柜小样、小顶柜木样六件、弓箱木样一件、面叶合扇纸样二张,并除派官员人名折片一件、物料钱粮折片一件,俱持进交太监高玉等呈览。奉旨:“大柜门上立龙并小柜旁边上立龙,俱要头朝上。其弓箱门龙照样准做,上头毗帽如意云头俱放高些,不要直的,按如意云形象做。动造办处钱粮成造。钦此。


于本年二月十五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等传旨:“将现做坤宁宫花梨木柜得时换出黑漆柜,漆完时,再安在坤宁宫东暖阁。钦此。”


……于本年四月初四日,太监高玉传旨,要将做得坤宁宫花梨木柜门并铜饰件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览。


本年九月二十七日,催总王十八将做得花梨木大柜一对,随钥匙袋锁钥持进安讫。


于本年九月二十八日,太监高玉传旨:“将坤宁宫持出黑漆弓箱着交器皿库收贮。钦此。”


据此可知,这对花梨木雕云龙纹顶竖大柜在制成安放以后,坤宁宫大殿内原来的那对黑漆堆鼓罩金漆云龙纹顶竖大柜经过了修理,被移往坤宁宫东暖阁。目前尚保存有八件顶柜,而其他的一对底柜和四件顶柜则移作他用,去向不明。


根据龙纹的形态和双顶柜并列的造型分析,原来陈设的黑漆堆鼓罩金漆云龙纹顶竖柜约制作于康熙中期,乾隆七年仿制的这对花梨木雕云龙纹顶竖柜尺寸较之大了一些,最上层的顶柜紧贴屋顶天花板,显得气势更加雄伟,尽显盛世之风。


后宫西路的储秀宫是慈禧太后的寝宫,陈设尤为华丽。储秀宫东暖阁是卧室,靠墙陈设着一件清宫制作的黑漆嵌螺钿云龙纹翘头案,长232厘米,宽52厘米,高87厘米。其纹饰由五彩薄螺钿间以金银片镶嵌而成,极其精美。



我国著名的螺钿镶嵌及百宝嵌工艺起源于漆器装饰,历史十分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了不少嵌螺钿的漆器,其中有豆、觚、壶、杯等,螺钿加工和镶嵌的技法精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螺钿镶嵌的材料的主要有三角蚌、珍珠贝、夜光螺、鲍鱼、砗磲壳等,颜色有美丽的珍珠白和五色虹彩,使被镶嵌的器物显得珠光宝气,华贵无比。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上层社会的喜爱和需要,螺钿镶嵌工艺被大量用于家具的表面装饰,从而刺激了螺钿镶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品种不仅有厚螺钿镶嵌和薄螺钿镶嵌,还出现了镌钿镶嵌和百宝嵌等新的工艺品种。



此案所使用的薄螺钿镶嵌又称“软嵌螺钿”或者“点螺”,晚明艺人杨明在《髹饰录》中说:“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它是将虹彩的贝壳加热分层,用白醋泡软,分色刻成图案花纹,粘在垫光漆上,髹推光漆后磨显之,再针划纹理并进行泽漆揩光,其制品比厚的平螺钿镶嵌者更为精巧美观。


尤其难得的是,在案底的中带上刻有“大清康熙丙辰年制”八字款识,表明了它制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属于清代早期。其龙发虽分为多绺,总体仍呈上扬之态,眉、眼、鼻、爪等处也还有明代宫廷器物龙纹的遗风,为我们研究明清家具的演变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参照资料,堪称大漆嵌螺钿家具的镇馆之宝。


作为明清两朝政权的皇宫,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清宫廷家具珍品难以胜数,这里仅就工艺和材质介绍了几件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有心的读者游览故宫博物院,若能对这几件家具多加留意,定会使游览增加许多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