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增城文化景观的审美特征探析

 GXF360 2018-04-13


刘琳婕

摘 要 该文基于“文化地域性格”建筑美学理论框架,以增城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探析增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审美特征。增城文化景观在地域技术特征中,呈现着对岭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相应的营造技艺;在社会时代精神层面,透射出的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敬仙礼佛的社会心理和广客交融的文化特色;在人文艺术品格方面,表达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朴雅实用的审美情趣、崇尚水文化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风景园林美学 文化景观 审美特征 文化地域性格 增城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采纳设立,指结合人文与自然,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和文化场所等多类范畴的遗产对象,兼具人文和自然的特征与要素,是特定文化的民族为改变其生存环境,在地球表层创造出物质的或精神的劳动成果。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可以达成人的心灵“净化”。审美价值是“人在审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1]

本文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的“文化地域性格”[2]建筑美学理论框架,以增城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探析增城文化景观的审美特征。地域技术特征作为景观审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文化景观对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三个内容;社会时代精神作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发展的动力,体现在其透射出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和文化特色三个方面;人文艺术品格是指文化景观审美属性的人文特征,表达的是其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等内容。

1 增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图1)

国际上将文化景观分为设计类、有机演进类景观、关联性景观三种类型[3],有学者将中国文化景观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五种分类[4]。鉴于我国的文化景观因其相对一致的文化行为模式和景观体系,总体上存在着共同性[5],增城的各类文化景观也存在着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

增城聚落景观中历史最久的当属莲塘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有着传统广府民居的梳式布局,背靠树林,前临水塘;正果镇旧刘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广府村落,后客家人迁入杂居,整体风貌呈现广府特色,而祠堂建筑却是客家风格,并融入客家建筑的防御性特征。图中何屋村的鸟瞰图可以较清晰显示出增城传统村落的两种建筑文化的融合:前面是大面积的靠水池的广府梳式布局建筑群,后面则是前临半圆形水池后靠风水林的客家围屋建筑,半圆形的围龙间清晰可见。

历史悠久的增城景观集称文化最早记载于明成化九年[6](1473年),其中云母仙丘、流斛曲水、仙鲤春波、龟峰秋色四组为自然山水风景,仙井灵泉、凤台凉月为人工景色与自然风景的对景题名;南山钓台、增江晚渡则出现了人景互动的场景。增城的景观集称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县镇发展而逐步丰富完善,诸多风景名胜地便出自其中。

增城古驿站调查工作最近亦有新的进展。古驿道是指我国古代传递文书、人员往来、输送物资的道路。目前增城古驿道调查工作组依据同治时期《增城县志》古地图,已探明从县城总铺段至横街口码头的水路驿道、从莲塘村渡口、庆东村至县城总铺段、木潭村至县城总铺段、群爱村至县城总铺段4个方向的增城古驿道,沿线涉莲塘、龙角等63个自然村。

图1 增城文化景观与绿道的位置关系

2 增城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图2~4)

图2 何屋村航拍图

2.1 适应气候环境

增城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长无冬,适合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增城的文化景观展现着对岭南“湿、热、风”的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以高埔村聚落景观为例,聚落选址背山靠水、藏风聚气,建筑梳式布局、散热通风,多为传统广府民居的“三间两廊”形制,小天井大进深,防热防风。

2.2 适应地理环境

增城地处珠江流域东江下游,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广布、河谷平原宽广,南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河流众多,增江贯通南北,东江沿南境往西汇入珠江口。增城聚落景观依水网而建,风景名胜山水相依,古驿道串联贯通,处处体现着对增城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2.3 传承营造技艺

增城传统的装饰工艺主要有三种:木雕、石雕和灰塑。以灰塑为例:灰塑多用于建筑的屋脊、屋檐、墙身等处,附着在建筑表面。其选材制作极为考究,并根据建筑类型结构构思雕塑内容如各种人物花鸟,再绘草图、钢钉定位、铜线扎制骨架、包灰塑型、修型、着色。既是装饰,又具防风作用,且因其材质特殊,还能透气散热维持建筑小环境气候平衡。

3 增城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图5)

3.1 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

增城设县较早且历来崇文重教,明代出了湛若水、胡廷兰两位著名学者。明嘉靖时期的增城景观集称中有“鹤岭书声”、永乐年间有“竹墅书声”,近期腊圃新八景的“卧虎书声”都见证着增城崇文重教的历史。另旧刘村的瑞堂家塾场所景观遇洪后由光绪年间的知县督建而成,建筑用材做工考究精细,建成后供本地刘姓子弟和后来迁入的客家刘姓子弟读书共用,亦体现了增城人豁达明理的思想和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

3.2 敬仙礼佛的社会心理

增城人受儒家影响较深,但也普遍有佛教、道教等民间宗教的信仰。增城景观集称中多有追慕仙境的题名,如明成化八景中的的“云母仙丘”、“仙井灵泉”、“仙鲤春波”,杨梅都的“仙庙焚香”和“仙人遗足”,云母都的“仙桥返市”,还有1991年增城新八景中的传说中的仙姑故居“小楼仙源”,这些景名都体现着增城民众敬仙慕神的心理。另海门禅寺八景中的“断尘师僧”、“阿耨月印”,金牛都八景之一的“三寺归僧”,杨梅都的“西竺梵音”、“石龙挂寺”等多处题名都透露出敬仙礼佛的社会心理。

3.3 广客交融的文化特色

增城历来为广州东部重镇,毗邻惠州东江客家文化区,境内广府语系村镇居多混合着客家语系村。增城历史最开始建村以广府人为主,而明清后较多客家人迁入混居,大多沿循原有广府建筑形制,择处添加客家四角楼等防御性建筑,所以聚落景观大多呈现出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特色。其特征在传统聚落建筑形制,梁柱结构,装饰技艺皆有体现,如竹坑村与仙桂村,自开居几百年来多姓共处,共建祠堂,同用后龙山、风水鱼塘和门楼,和睦相处。

图3 旧刘村

图4 旧刘村瑞堂家塾

图5 仙姑祠

4 增城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图6~7)

图6 增城腊圃村八景之“报德春棉”

图7 增城腊圃村八景之“高丰双桥”

4.1 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增城聚落景观环境山灵水秀,选址靠山近水向阳,显现着先贤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先贤们认为人作为一个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有同构的关系,要与之保持同步。建筑、聚落作为人居环境,也是大小不等的小宇宙,亦应与天地同构。以图中所示高埔村为例,其前临半圆水池,背靠山岗,远处还有少祖山和龙穴位,左侧为道路,右后方为水库。最为接近《阳宅十书》中所记载五位四灵的理想环境模式。

4.2 朴雅实用的审美情趣

相较于潮汕文化景观的繁复绚丽,增城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朴雅实用的审美情趣。增城聚落景观广客特色交融,四角碉楼矗立在梳式布局的民居建筑中,青砖黛瓦,古朴雅致,与周围山水和谐融为一体。增城场所景观都很注重功能性:梳式布局通风散热,四角楼具有防御性,宗祠满足祖宗崇拜,山墙有防火的功能等等。增城人朴雅实用的审美情趣源于广府客家对儒家农耕文化的推崇。在增城历代的景观集称中,高峰牧笛,岭滩晒布,石营耕叟,松墩牧唱,鹤岭书声等景名都描绘出朴实愉悦的农家生活场景。对耕读文化的推崇,涵养出了增城人朴雅实用的审美情趣。

4.3 崇尚水文化的审美心理

增城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河网密布,村落建筑的选址布局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和交通都离不开水[7]。增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经过长年的适应和沉淀,自然而然的呈现出崇尚水文化的审美心理。以增城景观集称为例:1473年明成化增城八景中的“流斛曲水、仙井灵泉、仙鲤春波、增江晚渡”四景皆以水为题,这些景点以水、泉、波、江为景,表现了增城负山带海崇尚水文化的审美心理;在增城聚落景观中对水文化的崇尚多体现在装饰艺术,鳌鱼脊、龙舟脊、鱼形纹、水草纹饰这些常见装饰图腾皆是水文化的象征。

结语

增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分析其审美特征,可深化对其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面对城镇化的冲击,有学者提出建设圈层缓冲空间、景观遗产廊道和景观生态网络格局三种模式[8]来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准确分析增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审美价值,有利于其保护和发展。

资料来源:图1:作者自绘(底图引自《增城市绿道网规划文本》);

图2~5:王东提供;

图6~7: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98.

[2]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成化]广州志.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4]王毅.文化景观的类型特征与评估标准[J].中国园林,2012(1):98-101.

[5]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

[6]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

[7]叶红,李贝宁.县(区)统筹框架下村庄布点规划的方法创新——以2013年增城市村庄布点规划为例[J].南方建筑,2014(2):55-60.

[8]王云才,韩丽莹.基于景观孤岛化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江苏苏州市甪直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4(1):143-156.

Cultural Landscape Presenting in Greenway System: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Zengcheng

Liu Linjie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eory of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on, tak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Zengche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analyz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regional and technical quality, the social and time's spirit, the huma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n terms of regional and technical quality,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Zengcheng presents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Lingnan area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techniques.In the social and time's spirit, it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he faith in Buddhism and fairies, the fusion of Khanfou and Hakka culture.In the aspect of human and arts character, the aesthetic ideal that hu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e aesthetic taste of elegance and practicability, and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water culture worship can be expressed.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Cultural landscape, Aesthetic features,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on, Zengcheng

中图分类号 TU9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8)04-0064-04

收稿日期 2017-04-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及其发展研究”(编号:51378212)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珠三角园林城市群绿色网络构建研究”(编号:2014ZC07)

作者信息:刘琳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