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邈思遐想 2018-04-13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你的心目当中,元宵节和其他的传统节日相比,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首特别有名的元宵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初年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但是在明代的时候有人把这首词算到了朱淑真的名下,而且还把“月到柳梢头”改成了“月上柳梢头”,还有的版本误作秦观词。其实,早在宋代的时候,在周必大(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编撰的《欧阳文忠集》里面就已经收录了这首词,它的著作权理应归属欧阳修。

这首词写的是元夕,也就是元宵节,在古代又称为上元节。自古以来写元宵节的诗词非常之多,那欧阳修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呢?我觉得呀,这首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欧阳修特别关注了时间这个主题,他用时间的对比来强化爱情的得到和失去。在这样一种时间的对比面前,既凸显出了时间的强大和人的渺小与脆弱,也强化了人试图去与时间相抗衡而产生的一种巨大的悲剧力量,那么欧阳修是怎么描写这种时间对比呢?他又怎么能够在时间对比当中来突出爱情的强烈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时间的对比,上片的“去年元夜时”对下片的“今年元夜时”。这两句词出现了三个时间点,一个点,是元夜,也就是元宵节的晚上;第二个时间点是去年;第三个时间点是今年。从去年的元宵节到今年的元宵节,整整相隔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平时形容相思的迫切,经常会化用《诗经》里面的句子“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年有365天呀,你算算看又有多少个三秋呢?这相思一天一天地堆积起来,该有何等的强烈。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当中,还有一个节日好像也是意味着一年才能见一次面的爱情,这个节日我不说你肯定也想到了,那就是七夕。在神话当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有到了七夕,他们才能够通过鹊桥见上一面。在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当中就写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七夕许愿,“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祈祷他们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到了现代,还有很多人会把七夕当成中国的情人节来过,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也挺忙的,一年要过两个情人节。但在古代的时候啊,真正的情人节其实应该是在元宵节,因为七夕称为“乞巧节”,在古代是女孩子向织女祈祷,希望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成为女工高手的这样一个节日。它的原意并不是祈祷爱情圆满的节日,而且你想想看喽,真正相爱的人天天耳鬓厮磨都还嫌不够,谁愿意像牛郎织女一样被迫分离,而且一年只允许他们见一次面呢?可是元宵节就不一样啊,元宵节对于古代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狂欢节,比起西方的圣诞节还要热闹。

到了宋代的时候,元宵节虽然主要是指正月十五这一天,但其实啊,在节前提前一天甚至两三天就已经开始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灯火辉煌了,这种风俗称为试灯(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到了正月十五当天,城市当中没有宵禁,男女老少几乎是倾城而出观赏花灯,就连平时足不出户的贵族女子也可以在这一天的晚上通宵达旦,在灯市当中流连忘返,热闹和喧嚣是彻夜不绝呀!因为元宵观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还被称为“灯节”,这可是年轻人撒欢的一个节日,尤其是那些贵族女子平时养在深闺当中,只有这一天晚上可以自由自在,玩个通宵。所以元宵节就成了青年男女约会的好时机,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一个晚上,元宵节就成了古代中国人事实上的情人节,而且这个情人节的关键词就是自由恋爱。你想啊,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能够自由恋爱更加可贵呢?

所以呀,如果你在诗词当中看到元夜、上元这样的关键词,马上就能够联想到这多半是要发生点浪漫的爱情故事了。诶,你还真猜对了,这首《生查子》的背后就是一段朦胧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去年元夜时”,还是“今年元夜时”,两个元宵节都和爱情紧紧相关。那么去年的元宵节和今年的元宵节,爱情的体验是相同还是不相同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节日的风景,不相同的是恋爱的人发生了变化,去年的元宵节风景是“花市灯如昼”,天气很好,明月当空,街市上的花灯争奇斗艳,把夜晚照耀得和白天一样的明亮。人间的花灯和天上的月亮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今年的元宵节呢,“月与灯依旧”,月色、花灯都和去年一样的漂亮、一样的热闹,简直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恋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年的元宵节这对恋人的恋爱状态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穿梭在灯海当中,却没有心思去欣赏那种各式各样的花灯,为什么呀?因为我心里有事儿啊,我一门心思就只想着要赶去赴那个约会。黄昏以后,等到月亮升上柳树梢头的那个时刻,就是我和她约好要见面的时间。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上片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可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呀,因为你想啊,古时候男生女生的约会可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时难得有机会见到她的恋人,好不容易等到元宵节才终于可以自由的见一面。我们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要猜一猜呀,他们一见面会说什么呢?会做什么呢?我们脑子里可能一下子涌现了无数个问题,可是啊,狡猾的欧阳修偏偏不想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给了一个类似于绘画当中的留白,相当于说此处省略若干若干字。    古人填词啊确实不喜欢将话说得太直白、太露骨,他们特别注意含蓄美。所以欧阳修越是不说约会的细节,越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想象空间,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所以我们可能忍不住就要想象了,在这一对恋人相会的一刹那,那一定是最幸福的时刻,那满街的花灯和观灯的人潮全都成了若有若无的背景,甚至成了他们爱情最好的掩护。

一年过去了,他们的感情是越来越甜蜜呢,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呢?今年的元宵节,我还在那个老时间、老地方焦急地等待着她,但是等啊,等啊,等到月上柳梢,等到月亮西沉,等到灯火阑珊,却一直没有看到她的倩影,这一次她没有如约而来,“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在难熬的等待中,在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当中,我从最开始迫切的希望,到一点点的失望,到最后的绝望,这一系列情绪的变迁,让我在不知不觉当中泪满衣袖,痛满心头,用时间的流逝来突出爱情的失落是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当然这首词写的未必是欧阳修自己的真实经历,但通过这首小词我们会发现啊,原来一代大儒欧阳修也是这样一个深情的人,一个多情的人,而且他自己确实也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爱情,也体验过失去爱情的痛苦,所以他才能够写出这样一种细腻的情绪体验。

欧阳修和他的结发妻子胥夫人感情非常深厚,后来胥夫人因为难产而去世,欧阳修特别难过。他还写过一首《少年游》怀念胥夫人,也用到了类似于《生查子》这样的今昔对比,“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  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敲遍阑干,向人无语,惆怅满枝红。)他和胥夫人相伴、相守的时候,两个人经常手牵着手在庭园当中欣赏美丽的秋景,那个时候是何等的幸福甜蜜。胥夫人离去之后,还是同样美丽的秋天,还是同样美丽的庭园,可是没有了胥夫人的陪伴,欧阳修只感到往事成空的悲哀和失落。同样是通过时间的对比来凸显爱情失落的伤感,这首《少年游》和《生查子》情感是何等的一致,两首词的创作手法又是何等的相似。“去年元夜时”,我们还拥有“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缱绻,而“今年元夜时”却饱含着“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凄凉幽怨。时间对比的背后是更加强烈的哀乐情感的对比。

当然这样一种对比并不是欧阳修的首创,早在《诗经》当中,古代的诗人就已经将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了。比如说《诗经·采薇》当中这几句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哀乐情感的变化。的确,时间在不断的变化,爱情却一直浓烈如初,正是因为情感的不变遭遇到了时间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才会呈现出特别忧伤的味道。

这种情绪体验也不是古人才有,当代人也会对这样的经历感同身受。就比如说我吧,我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一首被当代人热传的小诗,其中有些诗句和《生查子》表达的情绪特别相似,“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这样看来,这首《生查子》的情绪虽然有些伤感,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收获另外一种人生体验。对于真正相爱的人来说,无论时光怎么流逝,爱情却永远是刻骨铭心的,暂时不能相见,虽然令人悲伤,但依旧的执着守候不是更让我们期待吗?“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词看上去句句平淡,细细品读却句句都是对爱情最深切的执着和守望。

好,下一讲我们一起来品读同样是描写元宵佳节的名作——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们一起去体会豪放词人辛弃疾温情脉脉的另外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