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兽中的一只猫: 关于成长边际效应递减的思考 投研能力成长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从0到1的成长倍速几...

 tlyzsophia 2018-04-13

投研能力成长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从0到1的成长倍速几近无穷,时间也不长,是最带来进步感与满足感的时段。而从1到10,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随时可能中断。很多投资者在一定的程度就停止进步或者进步微乎其微,这也是很容易感知的现象。我想这背后包含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出发点

出发点对投研能力有长期的影响。每个人开发自己的投资能力的出发点不同。出发点决定了付出的努力与精力以及使用的方式,决定了天花板。最简单纯粹的出发点理论上能达到的效果应该是两极的。但因为投资这行当离钱更近,所以极端高尚或者美好的出发点极其稀少。一般偏向实际的简单出发点最多,这样的出发点往往缺陷不少。例如,出发点最直接仅仅是为了获取收益的话。潜意识一定更容易被短期波动吸引注意力。因为在他心中对于直观金额的增减关注优先度最高。即使学习了价值投资,心理潜意识的倾向性在长远里都会有影响。而如果出发点是财富的保值增值的话,天生地会加入对风险的思考,相对应来说比前一种会好一些。如果出发点为了乐趣或者享受生活,在做决策时候更容易保持理性,坏处是对危机的风险评判有时候有可能会过于乐观。明白了自身出发点的局限性之后,才有可能去克服。当然出发点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也存在进化的可能。随着心智的成熟,新的诉求产生新的出发点。

认知与行为模式

个人条件和天赋对能达到的程度也很重要,很多东西虽然不是天生的。但开始从事“投资”的人,基本上岁数至少都达到了20以上,基础认知和行为模式基本已经接近固化了。换句话说,对于同样的概念例如“护城河”理解和把握上的不同更多地基于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在都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的前提之下。固化的东西一定会有缺憾,因为我们对应的是不断变化的世界。把握变化中的不变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人们需要的是可行的方法。在固化的认知与行为模式下,盲区也是固化的。当努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进步很难自我产生。这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背道而驰地。更糟糕的是认知与行为模式会与以下因素互相影响。

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是生物的本能,天生的没有人喜欢别人质疑自己。如果与认知与行为模式的固化结合就变成了自我设限。而这样的自我设限还很难察觉。因为这样的情况反而是人们最舒适的情况,如果再叠加上在群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例如网络大V),止步不前就是最合理的情况。行为经济学表明,人是用“案例”思考的动物,依靠过去的例子和经验作为参照和锚点来决策。而在以上所说最舒适的情况获得的案例和锚点,本身自带枷锁。

自我保护还出自于对“不确定性”的厌恶。而思维能力的进化是在关于不确定性的思考中产生。不确定根源于我们的决策机制,即使投研的目的是拥抱确定性,但对不确定性的思考必不可少,甚至很多时候重要程度超过确定性。

与市场的关系

与市场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近了容易或明或暗地受到影响。偷懒是人的天性,验证逻辑比寻找逻辑简单。验证逻辑对能力的外延或者说平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也是效率高的做法。但对内涵或者是深度的发展其实有着一些不利的影响。发掘逻辑是对思维更难更好更优质的锻炼。正因为发掘逻辑的难度,才能锻炼更好的投研能力。发明总比“仿制”容易,即使是“仿创”,大部分时候也不如发明。

人是群体性生物,离市场越近越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明白与市场关系的双刃剑比应对更重要。

可能解

只有真正热爱一件事情的人才可能做到最好。这点无解。但做到基于自身基础上的最好只是对自己的挖掘和挑战。这个还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以参考。我觉得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求真、致诚。

真”是关于自己的出发点。如果能摒弃掉利润或者离市场远一些,可能会接近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每个阶段的出发点都可以不同。当物质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出发点可以更接近一些美好的概念。对人的推动力是不一样的。在具体的方法上的“真”,可以是企业的价值。但在没能理解时,也不要跨阶段去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即使那个东西也是对的。小学生就不要去学高数了,这也算实事求是的一种吧。

致诚简单来说就是诚实面对一切。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致诚”更重要。求真可能能决定高度,致诚能决定每一步。例如很多人喜欢做反思,但几乎全部都是有所保留的。因为对自己的批判和质疑,先天潜意识里就会有抵触,更何况很多人的反思还有着自己的目的。没有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也做不到真正的反思。诚实是第一步,后续才是谦虚之类的东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在人前做不到,在只面对自己的时候也做不到。这就是因为上面说的认知模式的固化加上自我保护。

我觉得,对自己诚实是保持成长能力的必要条件。尽量让认知模式接近固化的时间拉长,然后通过阅读思考学习更多,这一时段是对基础能力的最好补充时段很多人到最后都喜欢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归纳他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投资是由繁至简的过程,但实际上我觉得可能大多数在由繁至简这一过程中都是做的不够的,从而太快就达到了“简”这个层次。基础不扎实,建筑不扎实,自然不可能达到太高的高度。当开始不喜欢谈投资理论的时候,可以尝试想想几个问题:是否自己的理论没有了再发掘的地方?认为理论很完备的理由是否存在缺憾?和XX(某些顶级投资人)间的差距和理论水平有没有关系?

我最谈的来的几个朋友的认知模式很有意思。一般人受到质疑的时候第一个反应都是要论证自己的正确性。而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对方的发言有道理之处在哪里。这个就是认知模式的差异。不满、愤怒这些动物性意识被压制在理性之下,这就是我经常思考的如何尽量客观、尽量理性。所以这样的沟通才可能有效率,可以言之有物又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受益。我们不太喜欢讲一些“最重要的是价值”“一些归于价值”之类的正确的废话。因为我们深知,类似表述的前提是自己真正的懂了,但何为真正始终是一个哲学相对的概念,类似没有最强只有更强一样,在这点上更务实的做法是做比想更重要。这或许是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