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顿悟成佛与即心即佛

 兔子先生en3zi2 2018-04-13

“顿悟”是与“渐悟”相对的,是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它在宗教理论上和修行上强调一个“顿”字,也是说对自身佛性的证悟是瞬间的,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禅宗中为着名,但并非禅宗发明,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盘”之语。《菩萨珞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



顿悟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的佛学大师竺道生。道生是当时涅盘学大师,按《涅盘经》所说:“病其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如世死尸医不能治,一阐提者亦复如是。”(北本卷九)阐提如烧焦之种,即使有无上甘露,犹亦不生。“(《卷十》)由经所述,一阐提是完全断绝佛性的恶人,无成佛之可能,但道生却鲜明地提出“一阐提人亦可成佛”,因此引起众人对他的围攻。后来昙无谶所译四十本《涅盘经》传到南京,经中果然有“阐提悉佛性”的说法,于是道生的理论有了经典的依傍,众僧也不得不对他的“孤明先发”咸共敬服。道生认为:在“七住”[4]内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才有一种犹如金刚般坚固、锋利的能力,顿将一切妄惑(“愚昧无知”)断得干干净净,由此得到正觉(真正的觉悟),即顿悟成佛。相对于“小顿悟”,道生的理论被称为“大顿悟”。

到了隋唐时期,顿悟、渐悟之争尤烈。禅宗主张顿悟说,其余各宗大都主张渐修。禅宗内部,又有“南顿北渐”之说。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惠能提倡顿悟。慧能认为,“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所谓“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与此同时,慧能还强调自心的地位,认为转迷成悟的这一过程用不着向外追求,佛性即在众生心中,《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把心作为万物的本体。因此禅悟在关键在于识得本心,本心即佛。黄檗希运在《传心法要》中说:“唯此一心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若离于心,更无别佛。”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在《宛陵录》中他还说:“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即佛”


顿悟理论理论和即心即佛的提出,为不愿放弃世俗生活而要得道的士子文人提供了一条方便法门,是居士佛教产生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也产生很大影响。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说。陆九渊提出直接“发明本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