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有的战争史实看,“方面军”是“集团军”的上一级编制,两个称谓显然不是一回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有“方面军”单位的只有苏联和日本军队,而同时存在“方面军”和“集团军”两个建制的仅苏联红军一家。 “方面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某一方向上的战略重兵集团,比如苏军在二战中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等等,一般没有固定番号,名称随战争进程和负责的方向变化而调整,比如朱可夫元帅直接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是在苏军解放乌克兰首府基辅之后改称的,原来名称为“沃罗涅日方面军”。 根据苏军编制,方面军下辖两个以上但数量不等的“集团军”,集团军不仅有序列番号,还划分兵种和功能显示,比如“步兵集团军”、“坦克集团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等等,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为例,高峰时下辖6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司令官为大将或元帅军衔。 一般的集团军会下辖二个以上数量不等的“军” ,比如步兵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等,军以下单位就是师了,集团军司令的军衔一般为中将或上将。 1942年死守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就是由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隶属于铁木辛哥元帅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而在顿河对岸和周围,朱可夫元帅悄悄集结了百万大军,共计几十个集团军的“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等部,最终反包围并消灭了纳粹德国保卢斯元帅的第六集团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战。 二战日军的方面军建制比较特殊,是“军”以上的战役单位,中间没有集团军的建制,但由于日军师团人数较多,辖若干师团的“军”其实际兵力等同于苏军的集团军,美国方面写战史时,也经常将日军的“军”翻译为“集团军”。 比如驻武汉的日本第11军,常态下辖七个左右师团近30万人马,兵力已大大超过苏联的集团军,基本与德军的集团军人马数量持平;第11军原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指挥,到抗战末期湘西战役时,又划归新组建的“第六方面军”指挥,日军的方面军比较混杂,既有番号的方面军,又有临时成立的“缅甸方面军”等名称,方面军之上,还有个奇葩的“总军”编制。 通常说来,日军的“军”司令官为中将,“方面军”司令官为大将,“总军”的司令官则是元帅级别的资深高级将领了,比如第一总军的畑俊六元帅和第二总军的杉山元元帅。 在二战英美盟军中,军以上有集团军这一级别的建制,比如巴顿的美国第三集团军,集团军之上成立了三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在这一点上,与德军基本相同,没有方面军称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