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定家: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林小霖 2018-04-14


陈定家,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数字信息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莱辛与〈拉奥孔〉导读》《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中的艺术生产研究》《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等。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当手机阅读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时,任何忽略移动阅读时尚的人,都将变成电子时代的新文盲。俨然超越于物质与精神之上的手机,几乎可以说是新世纪最难以抵挡的诱惑。


所谓“手机小说”,有人说是以手机为载体并通过手机进行创作、传播、阅读的文学新样式。但也有作家认为手机小说只是“文学的零食”。尽管争议颇多,但手机小说这一草根文化正在全国日渐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手机短信、手机诗歌、手机相声、手机音乐、手机静帧、手机动画、手机电影、手机电视等铺天盖地而来。

 

浓缩现代科技精华的手机已经成为科技时尚界的风向标,仅以手机的功能花样翻新的速度,就足以见出电讯科技几乎发展到了超乎想象的完美程度:彩铃、彩信、游戏、移动聊天、收看电视节目、电子邮件、电子小说……手机阅读,蔚然成风。当手机阅读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时,任何忽略移动阅读时尚的人,都将变成电子时代的新文盲。俨然超越于物质与精神之上的手机,几乎可以说是新世纪最难以抵挡的诱惑。

 

毫无疑问,手机小说正是这种挡不住的诱惑之一。手机读者可根据作者、书名和类别在网上随意下载,而且还可发表评论甚至直接给作者发邮件申购自己喜爱的小说,真可谓一机在握,万卷相随,三坟五典,尽在指间!与传统写作甚至网络写作相比,手机小说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独特品质与个性特征呢?

 

首先,短信小说拓展了网络化写读及时互动的新空间,把文学从沙龙和书斋中真正地解放了出来。

 

其次,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使国民潜在的乐观幽默等品格获得了尽情展露的平台。手机短信带来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比如篇幅精短、句式急促、排列形态特别,还有节奏快、符号化、日常化和生活经验的细致摹拟体验等等,当然还有以娱乐为主的欣赏趣味。这些都不能不对文学特别是微型文学或超短文学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元素,产生一定的微妙影响。评论家马相武教授认为,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体裁和其他文体,都可以是短信文学角逐的赛场。应该鼓励原创的、想象超群的,充满先锋性、流行性、娱乐性和互动性的作品脱颖而出。应该利用和张扬短信文学的幽默特点,既寓教于乐,又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幽默气质。

 

第三,作为短信文学的手机小说在获得技术馈赠的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必然要受到IT行业的制约,毕竟这是个用商业效益衡量价值存在的年代。

 

第四,手机小说毕竟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文学新锐,它如风骤至,似雪飞旋,在极端化的“短、平、快”写读过程中频繁“变脸”,无形中增加了网络文学世界变化无定捉摸不透的惶惑、繁杂与焦灼,尽管在文学大家族中它到底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尚未可知,但是,对这个大有市场的文学新贵,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手机文学究竟潜伏着什么样的危机与危险。况且,手机小说的成功到底取决于文学的成功,还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至今仍有不同说法。手机小说的热卖不仅仅是小说的热卖,它带起了营运商、网站、出版社、作者、读者,乃至于音乐、电影等相关产品,包蕴数之不尽的商机。但从文学立场来说,这种“共赢”局面却未必是好事。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手机小说的崛起,其实对文学来说是一种伤害。手机小说必须走通俗路线,以迎合大众的阅读水平和口味,而商业化的发展趋向,也势必伤害手机小说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手机小说因字数限制的种种局限即将被手机技术的革新消弭一空。新一代手机在向海量贮存的完美音像与视频进军途中,一路高奏凯歌,未来的手机文学将不再只是短信文学,因为,新一代手机将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因特网。走向移动,走向声像,这将是文学回归“数字化审美生存”的必由之路。



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