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京辉】冼星海的四段情

 司马明的图书馆 2018-04-14

2014-08-11公共知青沙龙

作者:周京辉

周京辉个人简介作者,周京辉,资深媒体人,安徽电视台社教海外中心《旧闻新说》资深编导,对纪录片、电影、话剧,颇有研究,2010年本土贺岁话剧《中途别下车》编剧,曾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现安徽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1950年的一天,在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来了一位20多岁的犹太女子。这位女子名叫莱伊,她随身带着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有手表,有杯子,有日记本,其中最多的是一叠叠手写的曲谱。大使馆工作人员翻看日记本和曲谱,顿时被上面的署名惊呆了,那是一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冼星海。冼星海于1945年10月在莫斯科去世,而关于他最后几年在苏联的生活情况,人们知之甚少。冼星海的第二位夫人莱伊的露面,让人们不仅有机会看到冼星海留下的珍贵遗物,而且对他的生平、特别是他的情感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个性敏感多情,一生情路坎坷。在短暂的41年的生命中,冼星海曾先后与四位女子产生过感情交集,这些女子有东方淑女,也有西方佳丽,有的成为了他的妻子,有的只是他的红颜知己。几位女子以各自生命的温度,激发了冼星海的艺术灵感,让他得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早在冼星海留学法国期间,曾有一位红颜知己伴随在他身边。这位红颜知己是个金发碧眼的法国姑娘,也是巴黎音乐学院一名钢琴专业的学生。冼星海能够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与这位姑娘的鼎力相助不无关系。遗憾的是,在冼星海的回忆录里并没有提到这个姑娘的名字。

  冼星海刚到法国时,由于是自费留学,所以一边在一所私立音乐学校上学,一边在餐馆打工挣学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同样也在法国留学的广东老乡马思聪。马思聪热情地为冼星海介绍了自己的老师——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奥别多菲尔为冼星海的才华与毅力所感动,不仅收下了这个学生,而且免除了他的全部学费。

  在学习期间,冼星海写下了描绘杜甫诗歌意境的奏鸣曲《风》。奥别多菲尔看到曲谱,击节赞赏,马上把这首曲子推荐给巴黎音乐学院。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同样惊讶于《风》的独特风格和精巧构思,决定让冼星海在学院的小型音乐会上演奏这首乐曲!时间非常紧迫,而这首乐曲是一首钢琴小提琴二重奏,必须找到一个钢琴师跟自己合作演奏。这时,冼星海突然想起了自己租住的房东家的女儿——一位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美丽的法国姑娘。可是,姑娘会同意帮助自己这样一个穷小子吗?

  当冼星海嗫嚅着把自己遇到的难题告诉姑娘时,姑娘竟然爽快地同意了,这让冼星海又惊又喜。从那以后,姑娘每天晚上跟星海一起练习演奏《风》,一个拉小提琴,一个弹钢琴,更出乎意料的是,两人的二重奏非常默契,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就把这首奏鸣曲练熟了。

  不久之后,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小型音乐会上,冼星海和法国姑娘合奏的《风》,以奇妙的东方神韵和娴熟的演奏技巧震惊四座,成为了当天的演出中最大的亮点。当时坐在观众席里的巴黎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杜卡在演出结束后,找到冼星海,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连声称赞他是音乐天才;当得知冼星海并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时,杜卡教授一再叮嘱星海,让他报考自己的作曲专业高级班。

  在杜卡教授的鼓励下,冼星海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之中。因为星海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乐理论,在复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作为巴黎音乐学院学生的房东女儿一直陪在他身边,帮他答疑解惑、为他伴奏练琴。姑娘似乎很愿意和星海呆在一起,而姑娘的母亲也很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中国小伙子,眼神里总是充满关爱。在不知不觉中,冼星海的心里生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甜蜜感觉。

  八个月之后,冼星海信心十足地参加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一举成功,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音乐圣殿,成为了杜卡教授的一名学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冼星海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刻苦学习作曲,进步很快。他知道,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他来说太难得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以后,杜卡教授突然因病去世,冼星海万分悲痛,没有了导师的指引,他顿时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就在这时,母亲从国内寄来一封信,说近来自己身体不太好;冼星海一向是个大孝子,看到信以后,他心急如焚,决定马上回国去照顾母亲。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法国姑娘时,姑娘低着头一言不发。她知道母亲二字在冼星海心中的分量,没有任何理由挽留,但她真的不希望星海离开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中国。看到姑娘伤心的神情,冼星海安慰她说,等母亲的身体好了,自己一定会再回到法国。姑娘点点头,用浸满泪水的眼睛深情地望着面前的冼星海。

  1935年,冼星海离开法国,回到阔别数载的祖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此后他再没有踏上法国的土地,和法国姑娘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在回忆录中,冼星海对自己当时的“承诺”颇为愧疚,觉得自己在无意中欺骗了那位钟情于自己的姑娘。

  回国以后,冼星海带着母亲定居在上海。为了谋生,他做过很多工作,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音乐创作。当时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已经开始,上海的左翼文学艺术活动异常活跃,冼星海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不少进步电影谱写过插曲,如电影《夜半歌声》的同名主题歌,就是一首当时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因为要与不少音乐演奏家合作,冼星海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女钢琴家——盛建颐。在合作过程中,冼星海逐渐被气质优雅的盛建颐所吸引,再一次体会到了坠入情网的感觉。盛建颐也对冼星海的音乐才华非常欣赏。然而,作为盛宣怀的孙女,上海滩第一豪门家族的一员,盛建颐在恋爱婚姻方面并不自由,她显赫的身世成为了两个年轻人之间最大的障碍。

  没过多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局面在国内形成。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冼星海参加了洪深领导的抗日救亡演剧二队,从上海出发,先后来到苏州、南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最后抵达武汉,一路上,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每到一个地方,冼星海都会给盛建颐写信。他在信中除了记述救亡演出活动的情况之外,还鼓励盛建颐参加进步音乐活动,同时也多次提到请盛建颐照顾自己在上海的母亲。随着分别时间的增加,冼星海对盛建颐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他在1937年8月30日写于开封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希望你能不断地和我通信,布告你在上海的生活,使我得到许多慰籍。在百忙中我常想念你,如同想念我的亲骨肉一般。”

  然而,冼星海到了武汉,进入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之后,和盛建颐的通信就中断了,此后他再没有回到上海,也再没有见过盛建颐。后来据冼星海在上海的朋友回忆,盛家千方百计地阻挠盛建颐和冼星海的交往,包括书信往来,在巨大的压力下,盛建颐最终妥协了,忍痛断绝了与冼星海的交往,嫁到了门当户对的另一豪门。就这样,一场公主和穷书生的恋情画上了句号。

  在武汉期间,冼星海是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而宣传处的处长正是他在上海时的老朋友田汉。在田汉的支持下,冼星海仍然从事着他热爱的音乐事业。他积极组织训练群众的抗日歌咏活动,亲自辅导歌咏队练唱,并且为歌咏活动谱写了不少抗日歌曲,其中就有日后广为传唱的《救国军歌》、《太行山上》等。

  1938年1月,一个噩耗从上海传到武汉: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亦石教授因病去世了!钱亦石是冼星海在上海时非常尊敬的一位师长,他家是上海左翼文学艺术家们的一个聚会场所,冼星海也时常前去参加聚会。骤闻噩耗,冼星海悲痛不已,立即决定为钱亦石教授写一首挽歌。

  挽歌写好之后,冼星海准备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歌咏队的一位年轻姑娘前来取歌谱,让冼星海惊讶的是,这个眉清目秀的姑娘表情异常悲伤,看到歌谱之后更是泪流满面。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姑娘原因,姑娘哽咽着告诉星海,她叫钱韵玲,钱亦石是她的父亲。冼星海这才恍然大悟。两人聊起钱亦石教授的往事,钱韵玲告诉冼星海,其实她和星海在上海就见过面。原来,冼星海在上海为电影录制插曲,经常找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而当时钱韵玲正好是新华艺专音乐系的学生,所以见过冼星海,只不过因为学生很多,冼星海没什么特别印象罢了。除此之外,冼星海还惊讶地得知,原来和自己同住一间宿舍的宣传处的同事钱远铎,竟然是钱韵玲的哥哥!

  当时,钱韵玲是武汉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是抗日歌咏队的一名骨干队员,冼星海在工作中经常有机会和钱韵玲见面。每次冼星海指挥歌咏队排练演出,钱韵玲都会站在离指挥最近的位置,一边唱歌,一边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星海,让冼星海的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1938年春天,曾任冼星海所在的抗日救亡演剧二队副队长的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筹拍一部电影,准备在武汉东湖取景拍摄。金山一直非常欣赏冼星海的艺术才华,不仅让星海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让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因为还缺少一个女演员,冼星海向金山推荐了钱韵玲。金山在见到钱韵玲后,非常满意,立即拍板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冼星海和钱韵玲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还留下了一张两人一起踩水车的剧照。虽然后来因为战火烧到了武汉,影片没有最终完成,但在密切的交往中,两颗热爱艺术的心越来越靠近。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10岁的年龄差距丝毫没有阻挡爱情前进的脚步。冼星海曾把湖畔派诗人应修人的一首《妹妹你是水》的诗谱成歌曲,献给钱韵玲,歌中唱道: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常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

  ……

  1938年7月,冼星海和钱韵玲宣布订婚,在一个简朴的结婚仪式之后,两人组建起了幸福的小家庭。对于冼星海来说,他那颗漂泊了三十多年的多愁善感的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温暖港湾。

  这时,武汉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丽的江城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冼星海和钱韵玲的工作已经全部停止,所有人都在不安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9月的一天,冼星海接到一封寄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信,信中热情地邀请星海前往鲁艺担任音乐系教授。对于共产党,冼星海并不陌生,他的岳父钱亦石教授,还有他的好朋友、音乐家张曙都是中共党员,但是突然收到来自红色延安的邀请,还是让冼星海有些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思考,冼星海决定接受邀请,和妻子一起奔赴延安!

  1938年10月,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一起离开武汉,先是来到西安,随后又装扮成侨商,乘坐一辆救护车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以后,组织上安排两人住进了一孔窑洞,冼星海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延安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两人吃惯了的大米饭,只有看起来漂亮、吃起来粗糙的小米饭;能买到的商品非常有限,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有西方留学经历的冼星海喜欢喝咖啡,但在陕北根本不可能买到咖啡,钱韵玲就把黄豆炒熟、磨成粉,拌上红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给冼星海喝;冼星海的烟斗嘴坏了,在延安配不上,他就把一支竹杆毛笔的笔头拔了,将笔杆安在烟斗上当烟嘴用。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冼星海夫妻俩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以苦为乐,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

  1939年6月26日到31日,冼星海几乎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在窑洞里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从笔杆烟斗里冒出的袅袅烟雾以及炕桌上“土咖啡”的芳香,一同化作了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深沉的华彩乐章。在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日子里,钱韵玲不但一如既往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还帮他在白纸上画好五线谱格子,便于他书写曲谱。可以说,民族声乐巨作《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离不开钱韵玲在冼星海背后的默默付出。

  1939年7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并引起轰动。半年之后,冼星海和钱韵玲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女儿冼妮娜出生了。出身贫寒的冼星海真正体会到了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

  1940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和电影导演袁牧之一起,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星海含泪告别了妻子和刚刚几个月大的女儿,在西安等待出行的半年时间里,他给留在延安的钱韵玲写了18封信,也多次托往返西安和延安的友人给妻女带去饼干、奶嘴等物品。在西安的雨中,冼星海常“闷闷地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1940年11月,冼星海等人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可是他们到达莫斯科后不久,苏德战争就爆发了,于是冼星海等人只得离开莫斯科。由于新疆土皇帝盛世才突然反共,无法取道新疆回国,为了返回祖国和妻女团聚,冼星海费尽周折,却始终没有如愿,也彻底与国内失去了联系。他先后在蒙古的乌兰巴托、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库斯坦纳依等地停留,在库斯坦纳依,冼星海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位妻子——莱伊。

  库斯坦纳依是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座不大的城市。1944年初,冼星海在当地一位音乐家朋友的举荐下,担任了库斯坦纳依市正在筹建中的音乐馆音乐指导一职,结束了他在国外漂泊不定、食不果腹的生活。冼星海积极投入到当地的音乐活动中,同时,他开始了新的创作,以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冼星海认识了在当地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的莱伊。莱伊是犹太人,出生在美国,18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来到哈萨克斯坦。和冼星海一样,莱伊的俄文说得不太好,在当地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朋友。认识冼星海以后,两人可以用英语交流,莱伊给星海讲述美国的一切,星海给莱伊讲述中国的一切,两颗寂寞的心灵慢慢碰撞出了火花。

  此时,冼星海已经跟国内失去联系三年多了,虽然仍十分想念在延安的妻子和女儿,但他心里明白,回国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且,按照当时国内的惯例,两年没有任何音讯,就算作已经死亡了,钱韵玲完全可以改嫁。因此,当莱伊主动提出希望跟自己结婚时,冼星海经过一阵犹豫,最终接受了这份异国他乡的爱情。

  和莱伊结婚以后,冼星海再一次感受到了来之不易的家庭的温暖。当时正是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日子,物质供应紧缺,生活很困难, 莱伊在精神上给了冼星海很多关怀和鼓励。和钱韵玲一样,她同样悉心地照顾冼星海的生活,让星海能够潜心创作,施展自己出众的艺术才华。

  然而,几年颠沛流离、身心疲惫的生活已经彻底摧垮了冼星海的身体。结婚后不久,星海就病倒了,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库斯坦纳依是个小城市,没有像样的医院,莱伊只好陪着冼星海长途跋涉来到莫斯科求医,并在星海的老朋友李立三的帮助下,住进了苏联最好的医院——莫斯科医院。在住院的日子里,莱伊更加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冼星海,然而,终究回天乏术,病魔还是无情地夺去了这位音乐天才的生命。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病客死他乡,年仅41岁。

  冼星海去世之后,莱伊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直到1950年得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援助之后,生活才有所改观。而在国内,钱韵玲一个人带着女儿冼妮娜生活,终生没有再嫁,直到1994年在杭州去世。中俄两位星海夫人,始终深情地怀念着他们的丈夫冼星海——这个给她们带来短暂的幸福婚姻和漫长的阴阳相隔的天才音乐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