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怎么治疗失眠的? 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的经验!

 HH老牛 2018-04-14

“失眠”作为病名出现可追溯到唐代《外台秘要》:“余应之日,……始于项强敕色,次于失眠发热,中于烦躁思水,终于生疮下痢,大齐于此耳。”

失眠常见为寐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寐,甚至彻夜不寐,常伴见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畏寒、纳差、口干、头晕等症;舌苔以质淡红、苔白腻或苔薄白为主;脉象常见细、紧、虚、沉。

在古代各个时期失眠有不同的称谓,较常见的是以“卧”、“眠”、“瞑”、“睡”、“寐”等字表示睡眠。早在《诗·邶风·柏舟》中就出现了“不寐”的名称:“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春秋屈原《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在古代医籍中,“不寐”的名称最早出现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但在宋以前多以“卧不得安”、“卧不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夜不瞑”指代失眠。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称其为“不卧”、“不得卧”、“不能卧”,是现存医学文献中关于失眠的最早记载。

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的经验:

古代医书《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记述:“鹿茸血乃鹿茸之宝,盖其力尽在血中,鹿茸血健脑安神、益精养血、生精补髓、养血益阳、乃治元阳不足、精血亏虚之要药,极罕有。”鹿茸血可以大补虚损,益精养血、生精补髓,且是鹿茸之精髓,用于补充脑髓、治脑病。

古籍《清稗类钞》记载:

因乾隆长期失眠、脑鸣、头痛,清代名医邵元玉1752年创茸血古方,方法是皇族哨鹿围场时有个“跑鹿”程序,待鹿气血沸腾,割下鹿茸,挤出鹿茸血,经邵元玉配置,由乾隆服下。茸血是一种奇特中药,是未长成的梅花鹿嫩角渗出的血液,量不多,是一种“骨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鹿茸血富含脑磷脂、神经磷脂、活性肽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滋补五脏六腑,促进受损神经、血管等各组织系统的再生和愈合,加快病体康复。

经过现代医学技术,从鹿茸血中提取“神经调节因子”及“血管修复因子”,针对失眠健忘、脑鸣耳鸣等症,调节脑神经平衡,恢复大脑血养供给,修复受损神经元,快速止鸣,同时调理因其并发的头晕目眩、神经衰弱等症状。

张仲景在失眠的证候及治法方面有详细的描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有里虚烦热的酸枣仁汤证“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伤寒论》中对阴盛阳衰,阳虚不入阴者亦有“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的描述。此外,还有栀子豉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的胸中郁热证;黄连阿胶汤治疗“心中烦,不得卧”的阴虚火旺证;以及火劫亡失心阳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等。

《千金要方》中论述了产后气血虚失眠,风虚证失眠,胆虚寒失眠等。“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名日胆虚寒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温胆汤主之。风虚惊悸“梦寐恐畏,大镇心散”。除了运用磁石、龙骨、石英等重坠之药,时常配伍黄芪、防风等风药,还常在补阴药中少佐温药起到引阳入阴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