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公司总裁 2018-04-14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时代,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 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孟轲·孟子·离娄 上》 ) 认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个人是家庭的基础。 《大学》进一步把家庭教育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存亡 的高度,强调家国一体: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 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 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杨 洪·中庸·大学》 )只要做到身修、家齐才能达到国治、 天下平,故而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 《王利器·颜 氏家训集解·养生》 )为目的的家训,倍受历代帝王重 视。帝王对储君及皇属的训教,因家训主客体的特殊 身份,故名之“帝王家训”。

周公家训中的勤政无逸、戒骄戒躁、明德慎罚、 审慎刑杀、体恤百姓、宽缓徭役、礼贤下士、择官授官 等,规定了尔后帝王家训或贤臣进谏的基本内容。 历代帝王家训基本上是在继承这些重要内容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由于具体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 差异、帝王观念与爱好的不同,帝王家训内容取舍有 所不同,但几千年的帝王家训中还是有共同的内容: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修身养德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人的 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之基础,治国 为修身之最终目的。更何况,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论 语·子路》 ),修身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开帝王家训先 河的周公就曾诫子伯禽加强道德修养,礼贤下士,要 求其侄成王做到“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刘备 在临死前仍不忘叮嘱阿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要做“惟贤惟德” ( 《蜀书·先主传·三国志 卷三十二》 )之人。梁元帝告诫诸子处世谨慎,敬孝仁 义,加强个人自我修养。李暠要求诸子加强自身修 养,节酒慎言。刘义隆要求其弟义恭戒骄奢,克已尽 职。李世民对君主的修养提出了明确规定: “入主之 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 ( 《吴王恪传·旧唐书卷七十六》 ) 反复强调君主要有 博大的胸襟,能够兼容并蓄。康熙训诫诸皇子: “人生 于世,最要者惟行善”“人之为圣贤者,百生而然也。 盖有积累之功焉。” (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 训格言》 )重点指出,有志为善、积德累功、向圣人境 界逼进的目标,是修身教育的基础。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读书治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 先。汉高祖刘邦从自己没有学问的切身感受出发,敦 促儿子要努力学习: “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 ( 《手敕太子书·全汉文卷一》 ),积学储宝以便将来能 君临天下。刘备要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 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 ( 《蜀书·先主传·三国志 卷三十二》 )。李暠训诫诸子“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 墙而立,不成人也。” (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晋书卷八 十七》 )梁简文帝告诉子孙: “汝年时尚幼,所阙者学。 可久可大,其惟学欤!” ( 《戒子当阳公大心·艺文类聚·卷二十三》 )激励子弟勤奋学习,立大志、成大器。 梁元帝告诫诸子: “凡读书必以五经为本……可见得 失成败。”在唐太宗看来,明君圣帝之所以功垂万世, 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向师傅学习,否则“夫不学,则不 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 《吴王恪传·旧 唐书卷七十六》 )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深懂“马上得 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特别提倡读书和重用读 书人,他不仅自己勤备好学,还招命武臣多读书, “贵 知为治之道”;勉励皇子多读书, “知治乱之大体” ( 《戒公主当节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三》 )。 清圣祖康熙告诫子孙: “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圣人 一生,只在志学一言” (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 庭训格言》 ),鼓励子孙终身学习。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勤劳节俭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帝王生活奢 侈腐化,挥金如土,妃殡如云;但也有不少杰出的帝 王,大行王道,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节俭治国。汉文 帝刘恒一生勤劳节俭,以遗书的形式规定葬物“皆以 凡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也” ( 《遗诏·汉书卷 四》 ),训诫子孙要倡导薄葬、简葬之风。汉光武帝刘 秀、汉明帝刘庄告诫皇族要效仿汉文帝薄葬。曹操一 生生活节俭: “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 ( 《诸儿令·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九》 ),死后也要求简 葬。在古代帝王看来,节俭不仅强调生活资料的节 用,而且是修身养德的手段之一。李世民训诫太子李 治: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 封。” ( 《吴王恪传·旧唐书卷七十六》 )即清明的君主 必须保持节俭的美德,君主节俭,百姓都会效仿。赵 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靡,对亲族要求甚严,特别是 在当皇帝已久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初衷,恪守信奈, 不肆铺张,崇尚廉洁节俭,这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 集团中不可多见。康熙则将节俭之德与官德联系在 一起: “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 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 贪何以给之?” (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 言》 )这些帝王的提倡,对形成淳朴的社会风气产生 了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敬贤爱才

“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非一木所 成,必聚材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 治。” (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四一》 )一个人能否成就 帝王之业,关键在于他是如何招揽人才和何使用人 才。透过帝王的繁文家训,他们都从不同层面传授太 子用人之术。“礼贤下士”是周公家训的主要观点之 一,对后世影响很大。汉高祖刘邦要求太子及其他皇 子“倍年于汝者,皆拜” ( 《手赦太子书·全汉文卷一》 ),这不但培养了太子谦让有礼的性格,而且在全 社会形成了尊老爱贤的良好社会风气。曹操在《诸儿 令》中提出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决不任人唯亲的用 人观点,表现了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李暠在《手令 诸戒子》强调慎重考核、远佞近忠的用人原则。刘义 隆《诫江夏王义恭书》中要求君子与小人皆为其所 用。李世民专作《求贤篇》: “夫国之匡扶,必等忠良。 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反复教诲太子识贤、用贤对创 业平治、安邦定国的重要性。朱元璋则直接表明对人 才的渴求: “吾思英贤,有如饥渴”‘凡贤人君子有能 相从立功业者,吾礼从之” ( 《吴王恪传·旧唐书卷七 十六》 )。康熙经常号召京官与督抚各举所知,招徕贤 能,参劾不肖, “自古帝王用人行政,皆赖大臣,人臣 荐举贤良。” (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 言》 )历史上刘邦、刘备、李世民、朱元璋等人,文不见 有超人之识,武未闻有压群之技,但他们能成就霸 业,主要是他们招揽天下人才,为其所用,充分发挥 了人才的聪明才智。

中国古代帝王家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