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窖--胡少奎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4

    四季分明、水苦风寒、冬天喯儿冷、夏天齁热的地方儿就是北京。

三伏天人们热的没辄了,自然就想到了寒冬腊月满河床子的天然冰。甭管是达官显贵或是平民老百姓,只要家里没有电冰箱,三伏天儿就想弄点儿大冰块子凉快凉快。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百姓家里的制冷技术,还处在“木箱子底下放冰块儿1”阶段。北京的马路上常见四轮儿马车(俩轮儿马车拉不了,不平。),拉一车大冰块子匆匆而过。更普遍的运载工具,则是那种压得吱歪吱歪的平板三轮儿。因为是计件儿论酬,总是装的过多。“板儿爷”蹬车时都得站起来使劲儿。途中稍有坑洼坡路就要肩扛手拽,炎炎烈日下显得格外辛苦。当年笔者上学路上,常以助其一臂之力为快事。

记得当年西便门小学的临时操场,就设在冰窖顶上。体育老师常带着一帮孩子在“土堆”上做操、打球、跳皮筋儿。长方形的土堆上非常平坦,四五丈宽、十来丈长2。因为地处下坡故而距地面不很高。邻居们说下面是好几丈深的大坑,里边儿一层一层码满了大冰块子。大坑四遭儿3是三合土打墙。堆满大冰块以后棚架、上面铺荆笆苇席、再覆以厚厚的黄土隔绝里外的温差变化。

这是个比较简单的民间商用冰窖。以前老北京城内外,这类冰窖挺多的。因此至今留下来不少以冰窖命名的地名儿。

大清国还有口气儿的时候儿,冰窖也分三六九等。皇家用冰来自工部隶属的“官冰窖”。如:北海东门外的雪池冰窖。皇亲贵胄们使用私家“府第冰窖”。如:永外的“肃王府冰窖”。而市场化的“商用冰窖”,受众则是饭庄、肉铺和它的二级批发商“冰局4”。

大冰块从冰窖到平民老百姓手里,一般都要经过冰局这道环节。冰局散布于四九城儿,送货上门儿方便及时。营业覆盖面儿很宽,包括大户人家日常生活、节日祭祀所需。以及零售给附近的平民老百姓。“商用冰窖”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运营。北海、前海、后海、护城河水系都是那时候儿伐取天然冰块的地方儿。

北京的冬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5”。到了三九天儿就可以打冰了。如果温度作劲,一冬下来能打好几茬儿冰。但没有定数,全凭老天爷。天气冷不下来,冰面儿冻不瓷实,说什么也白搭。

“头茬冰”一般都瓷实。不过乍入冬风大,冰块看上去没有二茬、三茬显干净。再往后三阳开泰、阴消阳长6。冰层亦渐酥软,质量就没有保障了。

笔者每逢冬季都去冰面上游戏。每到临近春节时,既可以感受冰面已渐失坚硬。软巴啦叽的托不住冰刀,再无“腊八”前后的坚实感。再往后:“冰里出气泡儿、冰面晒开了花儿”、干脆不能上去了。

三百六十行中唯独“打冰”这一行,把工作时间选在气温最低的黎明时段。早年比现在冷多了,气温低到:-17℃—-18℃很稀松平常。冰窖老板向工人提供防寒装备是惯例。打冰工人穿上那身儿“专业服装”,往那儿一站——就是个“起霸”带亮相7

半长的老羊皮大衣,光板穿都不吊罩面儿8。下边长及膝盖;羊皮套腿儿大叉裤(俩腿儿分着,不连裆)9,分别套在两条腿上;脚穿生牛皮绱底的齐头儿毡靰鞡10;头上戴个护耳驼绒毡帽;四指不分的“皮手巴掌”,戴在手上恰似一对儿大拳套。肩扛一盘大绳、手滴漏(音)一柄冰镩,借朦胧的月光看过去,赛过一群“关东响马11”。

那时候儿的佣工制度和现在区别不大。也分“正式员工”和现抓的“计件儿壮工(临时工)”。那会儿叫长工和打短儿的,要求打短儿的也须有工作经验。什么都不懂的“棒槌12”干不了——易出危险。

打冰的工人分做两拨儿。冰窖里边“码垛”需要技术娴熟的老手儿。由工头儿指挥着,从尽里头往外逐层退着码。每块大冰三尺长、一尺半宽、一尺左右的厚度。既沉又滑,虽有防滑稻草仍不易摆弄。手头儿没点儿多年积累的“绝活”,甭想玩儿转它。

在外面打冰的多是计件儿的短工。人手一把大冰镩,镩头为一尺多长的水磨锋钢。比较“花枪头儿”厚重、锋利。上边装鹅蛋粗细的木把。后面的工作:划界、打冰、裁块儿全用冰镩完成。

现场的工头儿指挥放线打界。裁成多少块,人家心里早有定数。分毫不差,尺寸上出了差错,就算“栽了”。工头儿就敢放这个“份儿”13——眼睛比尺子还准。打冰从最外侧往回退着打。冰块打下来用冰镩的倒勾儿搭住。借着水的浮力和滑溜劲儿,往上一带,百十斤重的大冰块就上冰面了。

把冰块用大绳套住,系上竹节扣儿14。依划定的路线次序行走。上坡道要喊着号子一块儿使劲儿:“哥儿几个加把劲儿哎,哎嘿唻吆喂”!……

老北京城的早晨非常静谧。如果没有这帮爷们儿铿锵有力的呐喊,太阳公公也许真的懒得钻出地皮。亏了这一曲低沉的劳动号子,唤醒了老北京的又一个早晨。

冰块拉到窖口交给里面的那拨人,算记上一个数儿。就这样循环往复、风雪无阻。您瞧吧,天气越冷这帮人干的越欢实。

笔者当年见过打冰高手,立在即将裁断的冰块上。越打脚下的水越多冰越少,可以清晰听到冰面嘎吱嘎吱的爆裂声。眼瞧着随时都有翻入水中的危险。可那位爷愣是岿然屹立在冰块上。镇定自若气定神闲,没事人一样。据知情者讲:这是老手儿,少见掉下去顶锅盖的15。人家卖的就是这个嫳屑16,拿的就是这么个斤劲儿17

几十年后,笔者偶见岗位竞争的残酷。才豁然开悟——打冰者甘冒生命危险“卖嫳屑”,无非为竞聘这份工作添些筹码而已。因叹曰:读书、劳作那点困苦,怎比得如此拼死求生之艰辛哪?

 

  木箱子底下放冰块儿:早年原始的半人工制冷。

  四五丈宽、十来丈长:包括本文中提到的丈、尺、寸等均为约数。

  四遭:四周围。

  冰局:老北京遍布四九城儿的服务业,是从冰窖到终端用户之间的环节。

  一九二九不出手……这是北方地区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

  三阳开泰,阴消阳长:太阳黄经到达南回归线,气温回升气候渐暖。

  气温低到:-17℃—-18℃很平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气温低于近年。

  起霸、亮相:京剧术语,指一出场的架势。

  光板皮不吊面儿:皮毛朝里,皮面向外,省去了罩面工序。

  套腿大叉裤:裤子的原始形态。

  毡靰鞡:以羊绒或驼绒轧制的御寒靴。

  棒槌:没有工作经验的生手。

  放份儿:炫技,并涵轻度挑衅。

  竹节扣儿:一种易结易解的系扣儿方法。

  顶锅盖:掉入冰水后,上浮遇到冰面。

  卖嫳屑:逞能、炫技。

  斤劲儿:关键时刻的火候儿、劲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