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生活 | 不玩电子产品、不上早教的家庭,应该带孩子干些什么?- 上

 南山_松柏 2018-04-14

幼儿生活:外部时间 VS 自我时间

带两岁半的小树去游泳,游泳馆的老师问我们有没有上过早教。去参加幼儿园开放日,也遇到这个问题。我总是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确实没上过。只体验过两次,感到不太适合就没有继续上。因为我们在家就已经很忙了,好像没必要弄得更忙。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有限的这两家机构的体验课,我不是很理解早教的课程设计,并且认为这种设计不是很适合我的孩子。

我们体验的这两家都是婴儿运动类的课程,因为我孩子很好动。两个课程的共同特点是任务切换非常快,我没有看表,但差不多在五分钟以内,唱几句歌,手拉手转圈转了两圈,就去学习一个动作如翻跟头,刚翻了两下跟头,就又回去唱歌跳舞。小树一岁的时候,玩泥巴和沙子,或者涂鸦,看书,都是一次在一小时左右。

所以别人都去围成一圈唱歌了,她还一个人在翻跟头。好容易把她拉过去一起转圈跳舞,刚搞清楚状况,又开始学吊单杠。刚轮到她吊了两下单杠,发现有意思,别人又开始唱歌跳舞了。她就继续一个人继续在单杠上“吊猴娃”,妈妈在一边十分尴尬地劝,宝宝咱们也去唱歌吧……

由于任务切换太快,很难给孩子自己熟悉和探索这项任务的时间。而且大人和孩子都在忙着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所有的人眼睛都必须密切盯着老师的动作和指挥。

虽然三岁以前的孩子还不怎么会互相玩耍,但他们会互相观察,在这种教师主导一切的情况下,孩子之间没有相互观察的机会。下课就急匆匆离开了,场地并不许自由玩耍,因此也起不到家庭之外,宝宝们在一起活动的目的。

我并不是说小树这样就一定好,早教的方式一定不好。但小树在家里每天也很充实很开心。不交钱不上课,就真的只能在家“浪费时间”吗?

早教怎么上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想总结一下我和两岁半的小树不上早教不看电子产品,每天在家怎么生活怎么玩。不知道能否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我和小树朝朝夕夕度过这两年半,看到是一个孩子的自我如何萌芽,同时每日的生活,每天的分分秒秒,就好像她的透明的外部骨架,逐渐从这个生命中萌发出来并生长成她需要的形态。

最初从我帮她列的节目单,提供了各种看听玩的活动和环境,给她搭了一个外部的脚手架,供她去探索自己,并且发现周围。可是她的眼睛逐渐能看清,就从环境提供的丰富选项中中开始选择自己想看的,自己想听的,自己想玩的。

这个小小的自我开始找到自己想去的方向并摇摇摆摆地让自己的意志迈出第一步。每天的分分秒秒,就这样为了成就这个小小的,然而强大的“我”而自我组织起来了。

内组织的生活是智能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逻辑下,可以解答一些二元对立的困境,比如幼儿要不要学知识。这其实是将知识和生活相对立。

如果将生命过程看作是感知和心智发展的过程,那么知识就是生活的组织方式本身。可以说,知识在人之初显示出它的本质,就是如何组织时间,组织生活,组织体验,从而让这个自我在认识世界中长大。


1  第一阶段:外组织的脚手架


   

大人主导的活动,种类丰富,快乐互动,亲密情感。我凭我的想象,给她尽可能丰富的环境。

第一阶段,建立规律——外部时间脚手架。

月嫂干了26天,赶上中秋假期就走了。我老妈按照42天产褥期的科学标准,第43天就回老家上班去了。老公在创业,每天早出晚归,常常连续很多天半夜才回来。剩下我和宝宝一大一小独自面对漫漫长日。

于是写了一个时间表,或者说节目单,贴在冰箱上,一项项玩下来,一个时段就过去了。规律将时间变成了稳固的车轮,自动推进,对宝宝的生长和心理都大有好处,也能消除妈妈的劳累和茫然无助感。

婴儿时期的时间表(搬家打包起来了,凭回忆写一个)

我和娃单独在家的孤独中作乐的故事。(如下图)

由于娃每个游戏时段只有一小时左右,每一项活动玩一两次就是五分钟。但这十几项都玩一遍一天就过去了。这些游戏用时短,观察到孩子非常开心就多玩几次,不那么开心就停止。

这个阶段的游戏是大人主导的,带孩子体验身体的运动、多种色彩、事物的运动和关系。

要尽可能全面和丰富,才能让宝宝找到和外界交互的乐趣,认识自己的乐趣,体验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伴随着这种乐趣,为之赋予了意义,这种良性的关系是今后一切学习探索的基础。


2  第二阶段:自我时间萌芽


   

第二阶段:自我时间开始涌现。

幼儿时期的时间表:红色块为玩耍时间,从左到右依次为小婴儿0-1岁、大婴儿1-2岁、幼儿2-3岁。

这个粗略的图是为了表示一个发展趋势,即幼儿阶段开始由于TA的兴趣已经初步成型、萌出,注意力开始变长,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偏好。

并非巧合地是每天小睡时间合并,就有了更加整块的玩耍时间,(上图中红色的部分越来越整块)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大人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加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以大人的力量丰富和扩充孩子的兴趣。跟着TA的发现的眼睛走,不主导她的兴趣,但帮她提升探索的广度和深度。

你家孩子可能不喜欢你喜欢的东西,TA不是你,而且你的观念并不天然就是真理,反而可能是偏见与错误的累加,陪孩子成长是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学习乃至颠覆自己经验的机会。我的顿悟时刻是发现自己从“我”变成了“你”。

过去我的世界只是个超大的“我”,但我现在变成了一个“你”,需要想象力,用她的眼睛来看自己看世界。我们需要回忆自己的人之初的状态,用想象力将眼光重新变回透明,去观察孩子,去体察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从小就喜欢故事,从记事开始就喜欢童话、中外神话和历史故事,可我的娃是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她拒绝看任何超出现实的情节。说她只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经验的东西也不对,她喜欢海洋生物,喜欢科普书,这些书描绘的东西日常也看不到。

同样是奇特的事物,她就是喜欢海底的大章鱼,但讨厌《皇帝与夜莺》里的鬼魂,总能识别出想象的事物和实际存在的事物。不论画的多美多萌,那些精灵、神怪,一概坚决抗拒。

发现她的喜好,而不是强加我的喜好。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陪孩子已经挺累了,不读/玩点自己喜欢的怎么熬得下去。当我想重温格林童话的时候,我娃断然按住封面不让翻开,她喜欢非虚构的科普书。

所以我向她投降,给她讲更多的百科绘本和生活类绘本(见我的绘本文),而不是安徒生格林童话、中国希腊北欧神话。同时在她想要把书里的内容跟书里的联系起来的时候,帮她发现更多联系点,更多的和她提问互动。

比如这本《郊外的植物园》。里面的植物中有很多式宝宝喜欢的水果的果树,气候。宝宝看得目不转睛,啊原来牛油果、香蕉是这样的!我们穿的衣服是花做的,让她摸摸自己的衣服。

这种联想和思考都会让娃非常开心。

而且知道了我们吃的米饭面条,蔬菜水果生长的样子,居然能让娃吃饭更香,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割裂的存在了,我原来是这样和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的。

认识到事物和我的联系,会让“吃”获得趣味和意义。

还跟娃一起寻找家里的东西有哪些是植物做的,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又比如我娃喜欢一切三个一组的事物图式,来自爸爸妈妈和宝宝这个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情感体验。

从这里可以强化初级的数量、大小关系。还可以包括生活常识,比如自然界中动物怎么哺育宝宝,企鹅爸爸妈妈要轮流去海里捕鱼,留下一个照看宝宝,要在寒冷中等待一两个月。

小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这里面有克服艰辛的勇气毅力,有感情,有对家人对感情的信心。还有拇指大的树蛙妈妈每天爬对她而言相当于一个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高度数次,去喂自己在树上的积水凤梨心里的宝贝。

从大中小这个图式中演化出自然界的诸多真实故事,本身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意义,要好过任何充满虚假和矛盾的说教故事。

这个阶段,除了讲故事常常要连着讲很多本,从三五本到最高记录一口气讲二十多本。

娃自己的玩耍也出现了明显的注意力延长。她玩沙子,玩彩泥,涂鸦,都能一次玩一小时左右不抬头,我陪着都觉得眼晕,但她就能自己全神贯注地玩啊玩。大人要做的就是给她提供好更多互动性可塑性的玩具,能够让她有这么多塑造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见我的玩具文)

早教老师说,你孩子这样,以后怎么适应上学?我们当时才一岁,为什么要去适应6岁孩子的上课模式?

而且更重要的是,难道变成没有自主兴趣,没有长时间自主注意力的小孩,只要能够像木偶一样随时听从大人指挥就是好的?我们这个世界工厂真的只能培养流水线工人吗?木偶人能拼得过机器人吗?

PS:上部完,明天继续更新下半部分,关于孩子成长的第三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