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古戏台

 吴越尽说 2018-04-14

《盛湖竹枝词》里曾有一首题名《会馆多》的词曰:

栋宇沉沉会馆多,

承平商货万千罗,

自从旷劫重生后,

鲁殿灵光余几何。

又有一首《小满戏》词云:

先蚕庙里剧登场,

男释耕耘女罢桑,

只为今朝逢小满,

万人空巷闹新妆。

这两首词里反映了盛泽镇自明朝嘉靖以来,由于丝绸业的发达,跟随“罗绮走中原”,外省外地在盛泽修建了许多同乡会馆和公所,而在这些会馆、公所里大多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戏台或打唱台,商务活动余暇时间,各会馆、公所都竞相聘请京、昆剧戏班子来演出,昆剧堂名则安排在打唱台上演唱。东唱西演,互相竞争,越唱越火红,原先每逢神诞、喜庆、生日、佳节才演,后来,商界开店、鞋帽店涨价、大户人家为儿女取名也都要请个戏班子来做戏。于是戏台也越造越多,自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期,盛泽这样一个小集镇竟然有十四只戏台和打唱台。蚕花殿、济东会馆、东庙、西庙等是重要的演戏场所,丝绸公所则由昆剧打唱台而吸引众多昆剧票友光顾。其中大部分戏台是砖木结构,而唯有济东会馆是由石顶、石柱、石台、石栏构成的北派戏台,江南一带极为少见。因为戏台多,演戏的时间也多,老百姓一年四季有戏看。据《盛湖志》“风俗卷”记载:

正月少年锣鼓戏;二月春台戏;

三月神赛会;四月小满戏;

五月关帝降神戏;六月雷祖诞生戏;

七月观音会;八月酬神戏;

九月两总管金神诞;十月神赛会;

十一月送施主;十二月叫火烛。

由于演戏班子频繁同演对台戏,当地市民中的票房活动也十分活跃,昆曲“怡然社”、京剧“舜湖逸社”、“艺苑”等相继成立,大街两边常常“兴音绕梁”、“曲度春秋”。随之而起的还有专为老爷、戏班子制作衣帽的“神袍社”,租借灯光、布景的作坊,专搞舞台美术的人家应运而生,不计其数。

丝绸业的发达,带来了经济的繁华,商贾云集,致使会馆公所迅速增多,古戏台成批建造,促使戏曲活动十分活跃。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里有一篇专记《盛泽的“小满戏”》的文章,有一段精彩的记录:“……平常很冷清的胡桃街,今天大不相同了。丝业会馆里(又称蚕花殿)容下了几万的看客……咚咚锵的锣鼓声,布满了整个戏场,在几个红袍绿袍的出场和进场中,不知受了多少玩客的怪声叫好……在这样拥挤的人群中,几个警察已失去了他们维持秩序的效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