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中医古方让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可以从挖掘中医古方的巨大价值做起

 大量玄玄馆 2018-04-14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其研究中医古方并得到了关键的启示有关,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屠呦呦先生自己说的。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举行的前三天,即2015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1]的演讲,演讲中讲到了其青蒿素研究的过程: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 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这段文字其实是说用传统的高温蒸煮的方式提取青蒿素失败了,后来用低温提取的方式提取成功了。那么屠呦呦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才使用低温提取的方式呢? 

屠呦呦在其后面演讲中讲到: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我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葛洪是一位东晋时的道医,《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三卷,东晋葛洪所著。葛氏从他所撰百卷方书《玉函方》中撷其简易验便之方而成。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分类,编著成《补阙肘后百一方》。书中保存有如扁鹊法、长桑君方、仲景方、华佗法、范汪方、小品之删繁方、支大医方、刘涓子鬼遗方、席辨方等我国早期医学典籍的内容,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的著名,在我国医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中医古方的研究能让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大家觉得中医古方有价值吗?

 

还有另外的专家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发掘出了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200358日,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吴仪与在京知名中医药专家进行座谈之后,江苏省著名的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先生在对记者的谈话中表示:“中医药有大量天然的配方,这些配方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用自己的身体尝试出来的经验方,是我们的先人与温热病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结晶,如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大承气汤等。这些经验方的配方结构严谨,疗效可靠,可以成为今天治疗非典的有力武器。”[2]

黄煌先生一共提到了6个可以参与治疗“非典”的中医经典处方,这里有四个在《补辑肘后方·上卷·治内病第十三》中作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方子已经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在《肘后方》中首次出现的黄连解毒汤,完全是葛洪的“专利”。[3]

虽然这次的发掘没有获得很高的奖,但从治病救人的角度看,他们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近,有知名高校药学院的教授让非医学的学生体验炼制中医丸药的事被放大到了网上,很多自媒体对其作了无情的抨击,似乎研究中医古方是件大逆不道的事。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还没建立起来。体现在自媒体上,就是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往往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引导下,骂声一片。

但是,我知道屠呦呦先生在其获诺奖的演讲的结尾中说: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我想问问那些自媒体作者,难道你们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更懂科学,更懂中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难道不是中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所以在屠呦呦先生的倡导下,我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可以从挖掘中医古方的巨大价值做起。

而那些跟风抨击中医古方研究的人其实没有任何自己的独特观点,只不过想蹭个热点赚点可怜的流量,我能叫你们“流量客”吗?你们的社会责任感呢?

我有一个断言,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流量客”,在自媒体大潮的大浪淘沙下,必定片甲不存,我们拭目以待。

 



[1]该报告全文引自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南京日报》,2003513

[3]常敏毅:《葛洪的〈肘后方〉在抗SARS中显现的科学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