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博新展|《心灵的风景》之走进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红翡綠翠 2018-04-14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将于2018年4月26日登陆上海博物馆。作为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英国风景画展,展览将全面追溯英国风景画历时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向英国对世界视觉艺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致敬。


国泰特(Tate)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术馆群,创办于1897年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也是泰特四座美术馆中最早的展馆, 此外还有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默西塞德郡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康沃尔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Tate St Ives)。泰特的使命是促进公众对英国艺术及国际现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泰特约有73,000件珍贵艺术收藏品,从十六世纪直至今日,所涉及的艺术家来自英国和世界各地。泰特从属于拥有着35个合作机构的英国视觉艺术领军组织Plus Tate,致力于鼓励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和具有冒险精神的艺术。


特不列颠美术馆以收藏和展示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英国绘画和各国现代艺术著称,也涉及当代艺术作品。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展览,是对英国艺术编年史式的伟大呈现。美术馆拥有透纳(J.M.W. Turner)作品最丰富的馆藏,也藏有如约翰·艾佛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的《奥菲莉亚》(Ophelia)在内的世界级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作品。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透纳奖”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艺术奖项之一。


下面让我们跟随摄影师傅晓波,

走进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


01

▲ 泰特不列颠的母女讲解员


“大家下午好!我俩是泰特的讲解员,我们都喜爱艺术,我们都特喜欢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哦,对了!我俩还是母女。”

 

这天,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邂逅了这对母女讲解员。母亲讲一段,女儿讲一段,母亲讲得很从容,女儿讲得热情洋溢,但也有些生涩,时不时需要母亲添上两句。

 

我跟着她们,在美术馆转了一圈。


02

▲ 入口处的圆形大厅


美术馆入口的圆形大厅,有四座铜像。 第一座是古典风格的牧童,另外三尊现代、抽象、超现实,被我归结为“怪力乱神”。

▲ 圆形大厅四座铜像之一, James Havard Thomas, 'Thyrsis', 1912


▲ 圆形大厅四座铜像之二 Michael Sandle, 'Der Trammier' , 1985


▲ 圆形大厅四座铜像之三 William Turmbull, 'Idol2' , 1956


▲ 圆形大厅四座铜像之四 Reg Butler, 'Woman' , 1949


据说1930年前的泰特,只收藏古典风格的雕塑。三十年代的巴黎,先锋派与超现实运动已经如火如荼,而当时泰特的馆长认为古典才是正统,“新艺术”会腐蚀观众和年轻艺术家的心灵。

 

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是敲开泰特大门的第一个先锋派雕塑家。摩尔觉得,用坚硬的石头和金属去塑造柔软脆弱的人体非常荒唐,他创作的人体充满了雕塑原材料的硬度和粗犷。


▲ 亨利·摩尔的雕塑和美术馆观众


▲ 亨利·摩尔的雕塑《斜倚的人像》,1951


▲ 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国王与王后》1952–3,1957年浇铸


▲ 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国王与王后》在墙上的影子 1952–3,1957年浇铸


▲ 亨利·摩尔雕塑作品,1957-58


摩尔的风格很大程度受到了战争的影响。1940年秋天的某个晚上,在躲避德军空袭时,摩尔被防空洞里的景象吸引:在深埋地下的昏暗通道里,人们依偎在一起,无法仔细看清每个人的表情,模糊的身体轮廓糅合在一起。回家后,摩尔立即凭借记忆,把所感受到的忧虑、恐惧、幽闭画在速写本上。这种情绪,也被融合进了摩尔的雕塑。


▲ 亨利·摩尔1940描绘防空洞景象的速写


如今,摩尔的作品在泰特不列颠已经矗立多年,和圆形大厅四尊风格迥异的“四大天王”一起,守护着一个信念:艺术关注改变而非正统。


03

▲ 泰特不列颠展厅


泰特不列颠的收藏聚焦英国本土艺术。美术馆的创立人亨利·泰特(Henry Tate)曾是一名杂货店学徒,后来经商致富。有了钱的泰特热衷慈善,热爱收藏 。亨利·泰特在米尔班克监狱旧址上,建了一座自己的美术馆,也就有了如今世界级的泰特不列颠。

 

泰特的展厅按照时间逐个排列,观众可以从16世纪踱步到2018。但艺术史学家爱说,18世纪前的英国人不会画画,直到出现了英国风景画。


▲ 透纳展厅入口


▲ 透纳展厅尽头康斯太勃尔的房间


▲ 透纳作品《英国湖区雨后的彩虹》,1798


▲ 透纳作品《海难》,1805


▲ 《海难》细节


英国风景画的先驱是透纳,泰特不列颠有世上最全的透纳收藏,美术馆也为这位国宝级的艺术家单独辟出一翼。展厅以鲑红为背景色展示他的作品。走到这一翼的尽头,是一个灰蓝色的展厅,陈列的作品来自另一个名字——康斯太勃尔。


▲ 康斯太勃尔作品《云的研究》,1822


▲ 康斯太勃尔作品《华威郡》,1809


两人可以说是一生的劲敌,也代表了英国风景画的两个派别。康斯太勃尔致力于表现风景的悦人之美,而透纳更关注自然令人敬畏的一面。

 

同是英国风景画的先行者,透纳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却远高于康斯太勃尔,可能是透纳在英国的坏天气里体会到了风景的另一种可能。


04

美术馆中心最明亮宽敞的展厅,集中陈列了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这个词有些令人费解,它是个由画家组成的小团体,活跃在1850年前后,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晚了350年。 19世纪中期,英国学院画派机械地崇尚拉斐尔的画风,小团体对此很反感,决心重新探索拉斐尔之前的艺术风格。


▲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作品《奥菲利亚》,1851-2


▲ 《奥菲利亚》细节图


他们的画常涉及文学与诗歌,关注爱情和死亡。比如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奥菲莉亚》。作品描绘了戏剧《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未婚夫——哈姆雷特谋杀后,溺水身亡的场景。


画中红发姑娘本人名叫伊丽莎白·西德尔(Elizabeth Siddal),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这个小团体的作品当中。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以丰腴为美,而西德尔的身材又高又瘦,一头红发在当时也被视作女巫的特征。小团体的离经叛道可见一斑。


05

▲ 泰特不列颠的工作人员正在撤展


那天,泰特不列颠还上演了一段小花絮,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刚结束的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展览。工作人员拿着手持吸尘器,去除展品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一个个木箱,贴上一张张不同的标签。 这组瑞秋·怀特里德的《100个空间》(One Hundred Spaces)将被分别送回各自的藏家、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送去下一个展览,不知何年再聚。


▲ 几乎被撤空的展厅


“光天化日”之下看到撤展还是第一次,艺术不可触碰的神秘和灵光好像突然消失。瞬时间觉得艺术史像是一部播了许多许多季的选秀节目,其目的无非是让大家一起乐一乐,Happy Togeth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