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明代作家魏学洢在名篇《核舟记》中描述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核舟”的文字。如今,潮州民间也出现了一位核雕艺人,他擅长在乌榄核上雕刻世间万物。近期完成的力作“108将”,就将《水浒传》中描述的108位梁山好汉搬上了乌榄核。 核雕,方寸天地有乾坤。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橄榄核,在核雕艺人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东凤镇鲲江五村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52岁的郑良枢凭着对核雕艺术的热爱,加之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乌榄核上雕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潮州的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厚,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龙虾蟹篓丰收的瞬间、沿海渔民的生活、乡村农民的耕作场景,都可以雕刻在榄核上。”郑良枢将潮州木雕的镂空雕技法与核雕结合起来,让人们感受到核雕与潮州文化相融合的魅力。 创作一枚核雕作品,首先要确定立意,创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为了在榄核上更好地呈现水浒108位好汉的飒爽英姿,郑师傅用素描的方式在白纸上描绘起人物的基本轮廓,光描画人物形象就花了3、4个月时间。 确定创意后便是选材,由于潮州本地乌榄核产量较少,郑师傅一般从增城、揭阳等地采购乌榄核。如何处理新鲜采购的乌榄核?有多年核雕经验的郑师傅自有妙招——选取外观完好、无裂纹的乌榄核,放置布袋中一个多月,任其自然阴干,使核内的水分完全蒸发。 挑选适合的乌榄核是核雕最为重要的一步。选乌榄核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核随形,根据榄核的形状自由发挥雕刻图案;另一种则是定好主题,根据要雕刻的内容在众多乌榄核中挑选合适的材料。郑师傅说:“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挑选尺寸不同的榄核。比如雕刻武松打虎的场景,就要选择相对较大的榄核,保证有足够的空间雕刻武松和老虎两个形象。” 在郑师傅的工作台上,一盏灯、一台放大镜、一枚榄核、数十把刻刀……工具繁多但分工明确,“你看,这把刻刀的刀尖有弯勾,是专门用来刻镂空雕的;这一把刀尖偏扁平,可以用来雕刻相对较宽的部分。” 核雕是一种减法艺术。要先用笔在榄核上描绘出纹样,用雕刻刀刻出粗胚,再精雕出各种细节,最后用砂纸打磨、抛光、上橄榄油。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橄榄核,在核雕艺人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有工匠之心的人,大多满腔热忱。完成一件核雕作品,需要短则一周、长则数月的时间。为了创作这幅水浒108将的作品,郑师傅从2015年开始就构思创作、选材备料、精雕细刻,直到2017年初才正式完成了这幅“匠心之作”。 期间,长不盈存的乌榄核被长时间握在手心,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往往被雕刻到一半便出现了裂痕,这枚“受伤”的乌榄核创作只能戛然而止,需要重新挑选一枚完好的榄核重新开始。 由于受到机器雕刻的冲击,潮州手工核雕的经济效益较差、市场行情相对冷淡,目前郑师傅并没有授徒教学,其核雕作品也大多处于滞销状态。不过他对未来仍然抱有期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核雕的市场应该会越来越广阔。现在国家重视传统的工匠精神,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匠人来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
|
来自: 昵称5392333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