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区划变迁--李俊玲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4

 翻开自元代以来的各朝代北京地图,不难看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行政管理方式的不同,其行政区划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元大都按《周易》大衍之数,将北京城划分为五十个坊,并设左右警巡院“分领坊市民事”,这里的“左右”,就是以大都中轴线为界的东西。各坊之名有的取自《周易》,有的取自传说,有的取自《左传》,有的则依据地理环境定名。

明朝的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南移建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外城后,成就了历经明、清两代的北京城的内、外城格局。其行政区划承袭了元代的坊制,只是坊的数量减至29个。在坊的命名上,内城的部分区划延续了元大都时的名称,如皇城左翼(即东侧)的南薰坊、保大坊、明时坊等,有些两坊合并的名称则简单叠加,如皇城北侧,即文昌宫、圆恩寺一带,元时为昭回坊和靖恭坊,明时合为一坊,取名昭回靖恭坊。对外城的命名则首次采用方位命名法,中轴线以东为正东坊,以西为正西坊;崇文门外又分南北,命名崇南坊和崇北坊;宣武门外则命名为宣南坊和宣北坊;山川坛(即先农坛)之西为正南坊。

清代的区域划分则一改前朝,内城以八旗划分区域,仍以中轴线为界,皇城以北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东为正白、镶白和正蓝旗,西为正红、镶红和镶蓝旗。而外城则直接采取方位划分,由东向西划分为东城、南城、中城、北城和西城,这里的东城就是崇文门外以东的地区,由此也可戏说,崇文以前就叫东城。后来由于内城管理上有地区称说不便等原因,到了清乾隆年中后期对区域划分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内城与外城一样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在朱一新所著《京师坊巷志稿》中称之为内城南城、内城中城、内城东城等,以区分外城。而内城东城地界是崇文门以北区域,与外城东城交界。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对北京行政区划进行了第三次改革,这次取消了方位划分,而采取了编号分区法,皇城为中,中轴线以东为左,中轴线以西为右,再分内外,至此,彻底摆脱了元大都时遗留的“坊”,从区域称谓上抛弃了从《易经》《左传》而来的华贵字眼,而使名称简单化。

民国时,北京独立建制,辖区也由内外城扩至周边郊区,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行政区划为内城七个区、外城五个区、郊区四个区,并将清代区域称谓中的左右去掉,直接称为内一区、外一区、郊四区等。民国三十六年的《北平市京郊地图》上所标出的郊区为八个。

1949年北京宣告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恢复社会秩序,接连几次对北京区划进行调整,直到1952年,初步形成了城区七个区和郊区六个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称谓上变数字排序称谓,改为以地区名作为区名,如东单区、东四区、崇文区、前门区等。1958年,经国务院第82号文件批准,东单、东四两区合并为东城区,西单、西四两区合并为西城区。至此,我们常说的北京四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的行政管理模式一直延续了近60年。

由上述行政区划的变迁,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变化、辖区的变化,以及管理体制的需要,行政区划及区域称谓也在变,也就是说这是可调的,是必然的。同时,我们也看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似乎一直在做减法,包括此次将四城区合并为东西两大城区,也是如此。然而,不论行政区划如何调整,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在每次变更行政区划时,都以北京的中轴线为中心,这就是“京城文脉”,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北京文化传承的脉络。

说到北京的文化,一般人想到最多的是老北京内城和外城间的文化差异,而忽略了最能创造文化差异的中轴线。自元大都起,一条中轴线、一个偌大的皇城将北京分割成左右达六百余年,京城人的南北往来,远远大于东西往来,由此形成东、西的文化差异大于南北。记得“法塔的传说”中有这样一段:“住在北京西城的人就自豪地说:‘说北京吗,西城五塔,东城无塔啊!’”而法塔的位置是在外城的东面,龙潭西湖附近,可见北京人只分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