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志敏团队绘制出中国乳腺癌人群突变图谱

 SIBCS 2020-08-27


  健康时报4月12日讯:《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名为《中国乳腺癌患者PIK3CA和PIK3R1体细胞突变的特征》的论文,该研究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影响因子达12.124。研究结果提高了对乳腺癌中PI3K(注:PI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本身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活性,也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的活性)突变的理解,并且对精确肿瘤学中PI3K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获得了149份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癌样本,以通过靶向测序检查体细胞突变。

  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通路失调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者确定体细胞PIK3CA、PIK3R1、AKT3和PTEN突变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普遍(分别占44%、17%、15%、12%)且多样化,并鉴定出60个新突变。高比例的肿瘤含有多个突变,尤其PIK3CA+PIK3R1突变(9.0%)。

  接下来,研究者开发基于重组的突变条形码(ReMB)文库,用于影响突变,赋予增殖和药物反应的克隆优势。最高级的PIK3CA和PIK3R1突变包括先前的有害突变,以及具有未知意义的突变。这些PIK3CA和PIK3R1有影响的突变表现出相互排斥的模式,导致PI3K途径的肿瘤发生和活动过度。PIK3CA有效突变与激素受体阳性紧密相关。

  研究团队同时对比美国肿瘤和癌症基因图谱(TCGA)、肿瘤体细胞突变目录数据库后发现:中国乳腺癌患者中,PIK3CA突变频率与西方数据库相当;但PIK3R1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基于此,团队首次绘制出中国乳腺癌人群该通路的基因突变谱,首次展现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

  该研究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MOST2016YFC09003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1572583和81672601)资助、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科学技术基金(15410724000和15411953300)和浦东科技发展基金(Pkj-z04)拨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