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评价不可知论?

 大易水寒e0yecq 2018-04-15


不可知论,英文是 agnosticism。其作为专用名词,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于1869年在伦敦“形而上学协会”一次会议上首先使用的。

赫胥黎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不可知论同不可认识的事物有关,并特别涉及宗教教义范围。

他说,不可知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无知,甚至也不是说对于特殊的、较大的领域一无所知;相反,不可知论“并非教条而是一种方法,其本质在于对每一具体原理进行严格运用”,就是说,一方面遵循着理性前进;另一方面,当你已具有所能获得的知识时,要坦率而真诚地承认其限度。

他认为,不可知论最基本的方面同无神论形成对比——“无神论者断言没有上帝,而不可知论者所坚持的只是他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 他补充说,不可知论不同同于怀疑论,它同实证主义方法相一致,而怀疑论则与实证主义方法相反。(赫胥黎)

自此,“不可知论”被引入了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休谟和康德的认识论,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知论观点。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是否能反映客观世界,这是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也是无权提出的问题。

康德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自在之物”是感性知识的来源。但他又认为,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

除去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正如同赫胥黎所谈到的,实证主义是主张不可知论的。不同形式的实证主义都认为,科学只能同人的感觉经验打交道,只能排列和整理经验材料,至于科学知识是否正确描绘了客观世界的状况和规律,这是无法判断也不需要去考虑的,人们只要把科学知识当作“作业假说”就够了。

最早明确反对不可知论的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他说,人的感官足以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

黑格尔针对不可知论,特别是康德的观点表示过尖锐的意见。他说,康德哲学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 这就使人类的知识局限于经验的领域并只有主观的意义,而那个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不过是“没有真理的空洞抽象”。

真正能够彻底驳倒不可知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其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

例如,休谟提出,人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但怎么知道这些材料是所感知的事物给予的而不仅仅是感官印象呢?对此,很难仅凭理论论证去驳倒。问题在于,人们在有论证之前,已经先有了行动——当人们按照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人们就让自己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末人们关于这种事物可能有什么用途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人们的尝试就必然要失败。可是,如果人们达到了目的,如果人们发现事物符合自己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人们所预期的目的,那末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人们之外的 现实相符合的——这就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 例如,对于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证明其谬误性的最好方法也是实践——科学实验和工业。既然人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类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人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所谓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也就不存在了。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有机化合物看作是由某种神秘“活力”所造成的“自在之物”,认为要搞清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根本不可能。但随着化学实验和化学工业的发 展,可以根据有机化学知识做到人工合成一个又一个有机化合物,可以不再从动物胰脏中提取而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这些“自在之物”也就变成为我之物。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也曾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认识的,当用人工方法造成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时,就打破了这种怀疑论。

实践的力量还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之不足,从而证明世界是可知的。

比如,显微镜、望远镜、光电摄象管、声纳、温度计等等,延长了人的感官。而且,这种“延长”的手段不断在更新。应该说,这种“延长”是预见不到极限的。 必须看到的是,人类感官的“机械”性延长的同时,人类自身的智力,即意识或思维能力,也在大踏步前进——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的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现在,世界面临着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不仅是硬件的飞跃式提升,更是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算法”的确立。这是对不可知论理论根基的最好瓦解。 关于世界是可知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曾透彻地明确地给出了回答。比如,爱因斯坦说,任何科学工作都是从世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我们只要用我们的感官就可以认识字宙,我们的感官间接地反映着实在世界的客体”,“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