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俗称“盲肠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是由细菌感染,阑尾腔道梗塞,或又阑尾扭曲血循障碍而发病。典型的阑尾炎常于上腹或脐周突然疼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且有固定性压痛和局部肌肉紧张及反跳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病属中医“肠痈”范畴。系由饮食不节、恣食生冷、饭后暴急奔走、疲劳过度、跌仆损伤、寒温不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胎前产后内热血瘀、肠道湿热、蛔虫寄生等湿滞虫瘀致病因素,导致气滞血瘀,胃肠传导运化不利,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浊气雍遏,六腑通降失司,而成肠痈。 1.野菊花60至120g,水煎服。 2.马齿苋,红藤各30g,水煎服。 3.薏苡仁60g,蒲公英90g,盲肠草90g,金银花30g。水煎服。 4.南瓜藤30g,马鞭草18g,蚯蚓12g。水煎服,每天1至2回。 5.马齿苋60g,柳叶15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至2回。 6.四季菜(败酱草)30g,杏仁10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天2回。 7.金钱草60g,丹皮15g,大黄15g。水煎服,每天1至2回。 8.瓜萎20g,槐花12g,黄柏15g。水煎服,每天2回。 9.芹菜30g,野菊花30g,藕节20g。水煎服,每天2回。 10.冬瓜孔5g,桃仁12g,大黄9g,丹皮9g,芒硝9g。水煎服。 11.薏苡仁15g,桃仁9g,蒲公英12g,红藤18g,生大黄9g。水煎服。 12.连根葱20枝,槐花,地榆,鲜生地各30g,半枝莲15g,甘草2.5g。水煎服。 13.苦菜(野芹)15至120g,水煎服。重症者可用250g水煎,每3小时服1回。 14.黄花地丁120g,水煎服。 15.薏苡仁30g,桃仁20粒(去皮研末),瓜萎仁或冬瓜仁6g,丹皮15g。水煎服。用于慢性阑尾炎。 16.鬼针草,干品15至30g,鲜品45g,煎服或加冰糖同服,每天1剂。 17.白花蛇舌草,鲜品120g,干品30至60g,每天1至2剂。水煎服。 18.生马齿苋1把,洗净捣烂绞汁30毫升,加冷开水100毫升,及糖适量,至每天服3回,每次100毫升。 19.花粉180g,黄柏、_生南星、赤芍、生川草乌、生甘草、陈皮各60g,大黄、姜黄各90g,僵蚕、黄芩、藤黄各125g,白芷、樟脑、冰片各30g,薄荷冰、制乳没各15g。上药共研为末,再取香油500g、猪油1000g、黄蜡150g,放锅内煮沸后,加入前15味药末,不断搅拌至60℃,再加入乳、没,搅拌至30℃以下,最后加入冰片、薄荷冰搅和即成。将药膏涂于纱布贴患处。本方适用于急性阑尾炎初起尚未成脓者。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 20.生石膏适量,将石膏研粉,用桐油调成糊状,外敷患部。本方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 21.木芙蓉叶、大黄各300g,黄芩、黄柏、黄连、泽兰叶各25g,冰片9g。上药共研细末,用黄酒或葱酒煎后调成芝麻酱样稠度,摊于油纸上约0.3至0.4厘米厚,敷患处,外加纱布覆盖固寇,每天换药2回。或用双柏散调蜜外敷亦可。本方适用于较重的阑尾炎,或阑尾炎脓肿早期合并轻型腹膜炎。 22.半夏、天南星、川乌、猪牙皂、浙贝母、广姜黄、黄芩、大黄各30g,黄柏、败酱草、木芙蓉叶各60g,穿山甲45g,白芷15g。上药共研为末。按3:7加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摊于油纸上敷患处,外覆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回。本方适用于阑尾穿孔,严重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 23.芒硝30g,熟大黄30g,大蒜120g。先将大蒜去皮捣烂,再加入芒硝捣烂如泥,敷腹部最痛处。一般敷2小时去药。再将熟大黄研粉,用醋调成糊状,敷6至8小时,为1个疗程。必要时隔数小时后可重复使用。敷药的局部要先用凡士林纱布保护皮肤,以免起泡。 24.虎杖25g,煅石膏30g,冰片1.5g。虎杖烘干,研为细末,和石膏粉、冰片,共调均匀,再研1遍,用醋或水调成糊膏,敷右下腹阿是穴(垫一些纱面)1天最少要敷8小时以上,药膏干了,再洒些醋或水,以保持药膏的湿润。适用于阑尾周围脓肿伴有局限性腹膜炎。 25.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各等分,冰片适量(占十分之一)。前3味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入冰片调均匀,再研1遍。用甘油调成糊状(垫一些纱布),敷于右下腹阿是穴。每天1回,每次8小时。 26.天花粉250g,白芷、天南星各30g,黄芩、僵蚕、姜黄各120g,黄柏60g,乳香、冰片、樟脑各15g。除后3味外,其余各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和后3味(研为细末)调均匀,再研1遍,用凡士林调成膏,敷右下腹阿是穴。每次8小时,每天1回。 27.生桐油1份,生石膏2份。把两种药混合,搅均匀,呈糊状,用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右下腹阿是穴。覆盖塑料薄膜、棉垫,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至2回,一般要敷8小时以上。适用于阑尾炎的炎症期和脓肿期。 28.芒硝500g,研为细末,装入纱布袋内,压成饼状,敷右下腹阿是穴。药袋不时洒些温开水,使之经常保持湿润。连续敷8小时。 29.大黄、柏树叶各2份,黄柏、泽泻、薄荷各1份。按此比例,把药物称足,配、烘干,研为细末,过筛,以水、蜜调成糊状,纱布包裹,敷右下腹阿是穴,一般用60g。腹痛范围大者,可酌加剂量。外敷的范围要宽些(大于腹痛区),达到围箍的目的。还要适当保持药膏的湿度、温度,必要时,可加热水袋热敷。适用于各型阑尾炎有包块者。 30.大黄、黄柏、姜黄、白芷3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2g,天花粉60g。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凡士林调成软膏,纱布包裹,敷右下腹阿是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1至3天换药1回。本方除治疗阑尾炎外,对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疮疖的红肿热痛,以及小面积烧伤、烫伤,都有治疗作用。 31.生大黄20g,芒硝60g,乳香、没药各8g,生马钱子6g,冰片10g。大黄、马钱子,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和乳香。没药、芒硝、冰片(另研为细末),调均匀,以醋或甘油调成糊膏,纱布包裹,敷阿是穴,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回,直至病愈。本方可治疗阑尾炎、乳腺炎、附件炎、腮腺炎、疖肿等,以及内脏疼痛如胆绞痛、肠痉挛等,有解热散结、活血祛瘀、舒气解痉、消炎止痛之效。 32.大黄1份,芒硝4份。大黄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和芒硝(另研末)混合,调均匀,装入纱布袋内,用醋或温开水浸湿,敷阿是穴,外用热水袋热熨。12至24小时换药1回,直至病愈。本方除治阑尾炎外,还对妇科血肿(如外阴、术后腹壁和腹腔血肿)、术后硬节以及盆腔炎等,均有较好疗效。 33.取穴位:风市,委阳,三阴交,髀关或穴位周围显露的静脉血管。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入血管,出针后待出血自行停止,即拔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