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人之间 都是以心换心 以诚换诚

 宁静致远2023 2018-04-15


《群书治要》讲座第15讲04节

“世间没有不是出自于本有的真诚心,而能够得到人的真诚之心的。”这个叫“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这就是以心换心,以诚换诚。

人与人之间  都是以心换心 以诚换诚

“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

“爵禄”就是给他官爵和俸禄。“临视”就是亲临探望。“锡衰”就是用细麻布所制的丧服。“敛”就是为死者更衣入棺。“举乐”,“举”就是演奏的意思。当时的君主是怎么对待臣子的呢?他对待臣子确实是做到了以诚相待。

下面就具体讲述了古代的圣君对臣子关心爱戴的状况。古代的贤君对于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奉禄,并且爱护他们;大臣有病要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要吊唁哭泣,并且穿戴细布丧服,三次,这个“三”也有多的意思,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为什么呢?因为丧失了一个股肱之臣他自己都乐不起来了。当大臣正好是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去世,就要为他免奏宗庙祭祀的音乐。

所以你看,古人对于大臣的尊重确实是从礼上做得非常的周到,这也是君主诚心得表现。

在《体论》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论述说:“当臣子生病的时候,君主会多次去探望;当臣子过世的时候,君主会亲临大唁、小唁这样的丧礼,而且在丧葬期间都会减衣缩食,不奏琴瑟。”那么这些礼它并不是形式主义,因为君主的哀凄之情他是由内而外发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古人说:“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什么叫不自然呢?不自然就是伪装的、做作出来的、为了收买人心故意表现的,不是发自本有的真诚之心。所以你看很多人他话说得很漂亮,做起事来却是非常的不地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世间没有不是出自于本有的真诚心,而能够得到人的真诚之心的。”这个叫“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这就是以心换心,以诚换诚。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如果表面上对人仁慈,内心上有所违悖,这叫什么呢?这叫虚伪。“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什么意思呢?说你这个当领导的、当君主的,不能够以真诚心去对待自己的臣子,还希望臣子能够以真诚心来侍奉自己,这是愚蠢的行为。那么这些话都是提醒我们,如果要得到贤臣,只有以仁爱之心、真诚之心,这样才能够以诚换诚,以心交心。绝对不是靠什么权术、计谋、技巧等等,这个总会被人识破的,换不了人的诚心。

人与人之间  都是以心换心 以诚换诚

在《群书治要·三国志》上,就能看到古代的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三国志》上记载着孙权对于他的大将吕蒙的爱护。吕蒙智勇双全,被拜为虎威将军。当关羽帅军进攻曹魏的樊城时,孙权派吕蒙带兵去偷袭南郡,结果南郡的太守投降,吕蒙就进入了南郡,占领了城池,并且俘虏了关羽的家属,还有关羽手下的将士全部的家属。但是这个吕蒙很有智慧,他怎么做的呢?他给这些家属比平时更加优厚的抚慰,结果这样一做之后,关羽的将士全都丧失了斗志,纷纷离开了关羽,投降了吴君,这样吕蒙就很容易的平定了荆州,孙权就任命他为南郡太守。

就在这个时候,吕蒙的疾病发作了,而当时的孙权还在公安,在另一个地方。他知道吕蒙得病了,结果他怎么做的呢?他就马上把吕蒙迎到自己宫中的殿内住下,而且是想方设法的,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给他治疗疾病,还招募国内的良医,下令说:“谁要是能够治好吕蒙的疾病,赏赐千金。”

吕蒙的疾病是时轻时重,孙权就为他悲凄忧伤,他想常常去看一看吕蒙的容颜气色,但是又怕吕蒙要施礼而过于劳累,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偷偷的观看。如果看到吕蒙能够稍稍吃点东西了,他就非常的欢喜,还回过头来和左右侍从谈笑。如果吕蒙的病重了,他就会长吁短叹,夜不能眠。吕蒙的病情好转了,孙权还专门为此下达了赦令。你看多重视这个将军,他的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大赦百姓,还让群臣都来道贺。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孙权对于吕蒙确实是非常的重视、非常的礼敬、非常的关爱。后来吕蒙的病情又加重了,孙权亲自到病床探望,当吕蒙去世的时候,孙权极度哀痛,就像丧失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样,这种哀痛也是发自于内心。

我们看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手足,所以在《蒋子万机论》中就讲到:“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他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说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得有贤德的人辅佐才能安泰,所以君主领导着被喻为头脑,而臣子被喻为是四肢,这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所以他们是彼此需要,相互协调,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要互相感恩、互相协作,头脑发出指令,四肢马上就配合,就非常的协调运转。

我们接着再看下面:“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为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古代的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仁至义尽,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忠”就是竭尽全力。

所以作领导者的,一定要懂得以礼来对待臣子,不能够把臣子当成是给自己打杂的人,什么事情都让臣子去代办。

人与人之间  都是以心换心 以诚换诚

《晏子》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第十七条:

“晏子侍于景公,朝寒,曰:“请进暖食。”对曰:“婴非君奉馈之臣也,敢辞。”公曰:“请进服裘。”对曰:“婴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辞。”公曰:“然夫子之于寡人,何为者也?”对曰:“社稷之臣。”公问:“社稷之臣若何?”对曰:“能立社稷,别上下之义,使当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所;作为辞令,可布于四方也。”自是之后,君不以礼,不见晏子。”

这个晏子陪伴着齐景公,“朝寒”,就是早晨天气非常寒冷,景公说:“请给我盛碗热饭。”晏子怎么说呢?晏子说:“我不是为您端饭的臣子,因此不敢从命。”景公又说:“请给我准备衣服、裘皮褥子。”晏子说:“我不是负责为您穿衣铺席的臣子,因此仍不敢从命。”

景公听了就反问说:“那您能为我做什么呢?”晏子正色回答说:“我是社稷之臣。”景公就继续问:“何为社稷之臣?”晏子说:“能够稳定国家,区别上下他们各个应该承担的本分,使他们的做事都合乎道理。规定百官的秩序,让他们各得齐所。所言辞令可传布四方,这就是社稷之臣。”

从此以后,凡是按礼仪的规定不应该由晏子去做的事,景公就再也不敢找晏子了。所以你看,正是因为齐景公他能够礼遇晏子,所以晏子也是竭心尽力的来辅佐他,经常为他讲解治国的道理,并且不失时机的纠正他错误的言行。

比如说在《晏子》上记载,有很多他和齐景公之间的对话。有一年,天下了大雪,三天都没有见晴,而这齐景公披着狐白之裘,就是裘皮的衣服。裘皮的衣服质量也有不同,就是在狐腋之下的皮是又软又轻,所以狐白之裘也是白色的,是一种高贵的象征。那么齐景公穿着一个白色的裘衣,狐裘之衣坐在堂上,这个时候晏子就来朝见了,站了一会,齐景公就说了:“真奇怪,这雪下了三天,也不觉得寒冷。”晏子听了之后怎么说呢?“天气真的不寒冷吗?”

被晏子这么一问,齐景公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晏子就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这个晏子的话非常直接,他批评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饭的时候,便想到有百姓还在挨饿;自己穿暖的时候,便想到还有百姓在受冻;自己很安逸的时候,便想到百姓的劳苦。可惜啊,您现在都感觉不到。”

齐景公是怎么表现的呢?这个齐景公也很难得,他一听晏子说得对,马上就赞叹:“善。寡人闻命矣。”说得太好了,我明白您的教诲了。于是,他就下令,取出仓库中的皮衣,开仓放粮,救济那些挨冻受饿的百姓。也正是因为齐景公能够礼遇晏子这样的贤臣,所以在晏子的辅佐之下,他也做到了“循义而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