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艾米粒,超级妈咪一枚 陪伴孩子长大,需要靠谱好方法和全球好资源 在这里你都能找到 愿在寒冬中,你仍有不灭的热情点燃你的生命,伴你度过这短暂的冬季。 May it be in the cold winter that your eternal passion burns life and accompanies you through the brief winter.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电影来自意大利。 意大利电影虽然没有好莱坞电影那样有绚丽的特效,刺激的场面,但是在文艺类电影细节上,特别是人文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很适合和孩子一起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意大利著名盲人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 (Mirco Mencacci)的真人真事 这位大师出过许多经典作品,他曾和许多著名的大师级导演合作电影, 例如与安东尼奥尼合作《春光乍泄》、南尼莫瑞提合作《人间有情天》等, 马可图里欧乔达纳的6小时史诗巨作《灿烂时光》,以及佛森欧兹帕特的《外欲》、 《他的秘密生活》皆是出自曼卡西敏锐细腻的听觉。
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在一次与曼卡西合作拍摄电影过程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与世隔绝的非凡学校长大,失去视力就代表着失去一切的希望,只能学习成为一名电话接线生或编织工,但孩子们为了获得校方对视障者的尊重与实践自我梦想的权利,而不断地向学校进行抗争……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电影《听见天堂》。先看个预告吧: 在童心里真的能听见 天堂的美妙 影片从金灿灿的草垛旁展开,主人公米可蒙着眼睛,跟小伙伴们玩着捉迷藏,阳光照射在他们的身上显得格外耀眼。 —“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棒极了。”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蓝色。” —“蓝色像什么样?” —“就像骑脚踏车时,风吹在脸上的感觉。 或是……像海。还有棕色,摸摸看 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吧?” —“是很粗糙。 那……红色呢?” —“红色,像火一样。 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这是两个盲人孩子的一段对话,对颜色的形容却像一首诗。 但这两个孩子都是盲人... 其中一位叫做米可,也就是我们男主角。 残酷的意外 是命运另类的礼物 小米可出生在意大利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家庭并不富裕却非常温暖。 从小,父亲允许儿子玩各种各样的器械,拆装组合拆装组合,鼓捣家里各种各样的东西…… 父亲说,“这样他才能学到东西”。 开明的爸爸偶尔还会带米可去看电影,1970年代的意大利,工运背景下,失业率很高, 电影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但是非常受普罗大众的欢迎,小米可也不例外。 也因此,他小小的心灵埋下了一个梦想—成为一流的电影大师,他是那么那么的热爱电影。 但命运总是会跟梦想开起残酷的玩笑,或许也是考验吧! 意外发生在小米可玩弄一支来复枪时不幸走火,虽然保住了生命,却从此失去了光明。 从此他淹没在巨大的黑暗当中。 从光明世界瞬间掉入无尽的黑暗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他说:我怕的第一个反应是,害怕。 米可,他也害怕,却又不甘心屈服。 米可发现自己眼睛完全看不到时,他尝试着不断地开关台灯,但最后只是很冷静地说:“灯坏了,没有亮。” 这是在什么样的悲伤下才能冷静地接受自己的失明,而他只是个7岁的孩子。 ![]() 学校不能再去了。 当时意大利政府规定10岁的盲孩只能到「盲人特殊学校」就读,小米可从此只能去离家很远的盲校寄宿和学习。 没有爸爸妈妈的照顾,没有熟悉的玩伴,这一切对米可是陌生的。 离开邻居,离开熟悉的环境,对于一个双眼失明的7岁孩童来讲,这件事如此残酷。 ![]() 虽然“我”盲了 可“我”依然听见梦想在发声 这是一所规矩颇多,死气沉沉的学校。 那里的校长也是一位盲人,修女们总在扮演制约孩子们天性的角色。 ![]() 这里的教育目的只是将盲生也训练成”对社会有用人”,让他们学习作接线生或纺织工等等制式化工作。米可人生的脚步难道只能照着别人的安排前进了吗? 米可不想轻易屈服,放弃梦想。 身体可以残疾,灵魂和梦想不能, 只要自己不放弃! ![]() 热爱电影的米可对声音有着独特的辨别能力。 他意外得来了一个录音机跟几盘磁带,他决定用它们来做一次实现梦想的大胆尝试。 ![]() 他的灵魂是有声音的, 他的世界是崭新的,他的梦想依然发光。 灵魂的残疾 比身体的残疾更可怕 固执、偏见、世俗于一身的残疾学校校长一直是米可重拾信心,追逐梦想的反对者, 这是个年过花甲已知天命的老盲人,深知社会的生存法则,他用自己一生的所谓经验与偏见,拼命培养更多像他一样的人, 这种偏执到极致的价值观,就像现在一些鸡血父母一样! ![]() 有人会说,校长是个失明老人,他也是弱者。 的确,三十岁时,校长失去了双眼。 从此他办了这所盲人学校,试图用规矩去约束这群盲人孩子,他对唐老师怒吼:“他们是瞎子!” 他认为,这些“瞎子”只有学习好纺织、手工才能混口饭吃,他过于现实却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磨灭孩子们应该拥有的童年与梦想。 ![]() 他不懂,有时候,对待生命的态度, 往往就决定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内心的阴暗真的比眼睛的失明更可怕。 或许校长也是为了这群孩子着想,想让他们获得最起码的能在社会立足的能力。 可他错就错在迂腐地先入为主地判定盲人等同于弱者,他们应该并且有权拥有与普通孩子一样的人生。 ![]() 整个社会的偏见扭曲了校长的意识形态,他在批判孩子们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我的否定,对自己人生的极度失望。 在多数人世俗的眼光中,即使四肢健全、没有残疾也未必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和憧憬,何况这些先天不足的孩子? 但他们不懂,像米可这样的孩子虽然被迫来到这里,但他的灵魂是完整的。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迁就, 需要成长,需要学习,需要去融入世界,感受更多与众不同的事物。 被鼓舞的生命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 想象力与心灵自由=思想, 这才是属于孩子童年的无限美好! 我想问个问题,你们和孩子会如何描述四季?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天是骄阳似火的季节,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冬天是飞雪漫天的季节? 米可告诉所有的孩子们,四季也可以用耳朵感受。蝉鸣、雨滴、风声、雷暴… 这些不起眼的声音在米可看来却是美妙的音符。 他一点点去寻找着这些声音, 雨滴可以用手拍打水花来表现,雷暴可以用铁片的声响来表现。 这是智慧,更是天赋。
![]() ![]() 米克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他通过敏锐的耳朵,用声音记录起他所看到的一切。
我学着闭上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听到很多车呼啸而过,声音粗而短促的是客车,声音尖锐而刺耳的是摩托车,声音处于两者之间的是轿车; 我听见雨夹着风凛冽的扑面而来,听得我打了一个冷颤; 我听见往来的人谈话声吵闹声孤独行走的落寞声;偶尔还有一只小狗的吠声。原来听的世界也可以这样的丰富多彩。” 是不是比我们正常人还表达出了更多的声音? 生理的残障,是障碍又非障碍,孩子心灵的自由为声音插上了翅膀,就超越了漫无边际的黑暗。 ![]() 在很多方面,所有成年人真的应该多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因为他们切开的苹果中央会有五角星,他们能喊出皇帝其实没有穿着衣服, 我们因为世俗的标准离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远,有时候已经听不到了来自心底的美妙的旋律。 而这些孩子们,他们天真的畅想,也许才是我们成年人失去太久的心灵的光亮。 我们看见世界, 他却听见世界上所有的美。 眼睛看到的,怎与心灵感受到的相比? 成年人在这个世界上遭遇的多了,很多人会放弃去坚持梦想的清明虔诚。 ![]() ![]() 而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剥夺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自由。 记得刘墉有过一篇题为《每个人都是天才》的散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没有遇上好老师, 没有关系!不要怨! 你可以假设你自己是好老师,从自己的身上发现各种优点, 然后发挥自己、鼓励自己、肯定自己、完成自己!”
我们要相信上天给每个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个角落,等着你的老师或是你自己把它发掘出来。藏在你家中的孩子就是一座宝藏,当然该由你自己最先发掘,对不对?”
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也劝告众生:“人啊,认识你自己!” 东方人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使得我们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很不善于表扬和发现孩子们的长处。 ![]() 《听见天堂》里的米可更是考验了父母和师长对残疾儿童的充分理解以及对他们天赋的挖掘。 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能就潜藏着他独特的禀赋,而父母师长的忽略、漠视,甚至拒绝、反对,必然会遏制其发展。 ![]() 米可从小非常喜欢电影,关注报纸、电视和广播,如果所有大人们都只把这当做生活的常态,那就会错失了孩子自我发展的契机。 米可在和帮佣女儿骑自行车时,是富于冒险精神的; 在做作业时,他大胆地模仿录制大自然的声音,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他坚持而执著,能够聚集一群小男孩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用声音编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他的领导力和沟通力也展露得淋漓尽致。 一个孩子的特长其实就潜藏在他生活的很多细节中,在那些调皮的玩耍、任性的违规和自由的想象中,只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否给了足够的机会?
![]() ![]() 毋庸置疑,《听见天堂》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特殊教育的成功,更是对如何尊重、理解和挖掘孩子天赋的深层思考。 在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少的是发现及认识孩子天赋的能力,是引导孩子们认识自我的能力。 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孩子们去发现和感受:天堂不只是看到、听到的,天堂存在于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心中。 ![]() 优秀的父母或老师 应当去为孩子打开天堂的门 盲童学校里的一群孩子,在米可导演下开始录制一出讲述15个王子从喷火龙手中解救公主的绝妙广播故事。 他们甚至还一起手牵手偷溜出去看电影 。 ![]() “盲人怎么能够拥有梦想?” 米可的行为终究被禁止使用录音机的校长发现,校长狠狠的批评了米可,没收了录音机。 在校长的压制下,米可几乎被迫退学,但他幸运得在一位老师的暗暗鼓励下,用耳朵当成另一扇灵魂窗户,从而收获到一个崭新世界的展开…… ![]() 他就是唐老师! 唐老师在认真欣赏完这段录音后,更加肯定了米可与众不同的才华。 但米可一开始也有沮丧和小倔强。 刚进入盲校的那段时间,米可坚信自己以后可以恢复视力,当唐老师帮助他学习用点字板打字时,他生气地把点字板扔掉,也不愿意配合唐老师的课堂作业:用手和鼻子感受果实,理解季节。 ![]() 这时唐老师蹲下来耐心地对米可说: “当你看到一朵花, 你就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面吗? 捧着它,感受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 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 唐老师的话令米可豁然开朗,重新燃起对梦想的信心。米可彻底醒悟了,我只是失去一样东西而已,我还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为什么我只依赖失明的眼睛呢?我还有灵巧的双手,有趣的鼻子,敏锐的耳朵,这些都是我拥有的力量。 ![]() ![]() ![]() ![]() 后来唐老师还偷偷塞给了米可一个录音机,鼓励他继续完成梦想。 米可在朋友法兰丝和菲利契的帮助下,收集了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用录音机和胶带制作出季节里的声音——《雨过天晴》。 ![]() ![]() 这位唐老师,他不是盲人,而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相比校长的固执与偏见,他对孩子们充满了怜悯与慈祥。 如果说校长对盲人学生是强加自己的意志,那他对盲人孩子是奉献自己的父爱。 ![]() ![]() 正因为唐老师对孩子们不断得给予鼓励与支持。最终,孩子们准备的节目终于被搬上了舞台,他们出色地演绎了一场听觉盛宴。 ![]() 台下的父母们被蒙上了双眼,在黑暗中聆听着孩子们传递给他们的动人故事。 ![]() 淋浴龙头的水流声、茶盘的晃动声、铁链条的摩擦声、勺叉瓢盆的敲击声、碎木屑的揉搓声、各种金属的撞击声…… 这些被人们忽略,甚至可能被当做噪音的声音,在米可和孩子们的演绎下非同寻常。 ![]() 蒙上眼睛不仅仅是让人们感受盲童们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用一种纯粹的心态去感受事物的本真,彻底摈弃了五光十色的视觉诱惑和冲击,不再受到世俗观念的干扰和左右,用耳朵去谛听,用心灵去感知, 也许只有在这一刻,你才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生活中的真正天才! ![]() 这群盲人孩子对于未来充满无限的期盼与渴望,那一刻所有的人都深深相信他们会拥有美好人生。 而米可真的始终向着梦想进发,依靠着这些听得到的世界,最终成为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接师。 ![]() 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 品尝到的世界,闻到的世界, 触摸到的世界,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探索 都带来别样的精彩纷呈。 我们可以看见一朵花开的艳丽, 可以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 可以品尝一朵花开的甜蜜, 可以闻一朵花开的芬芳, 可以触摸一朵花开的绽放。 所有的事物就象一朵花开一样多种多样,我们不仅仅可以用眼睛去看到,还可以听到,品尝到,闻到,触摸到。 原来用心不放弃,一切就没有什么不同。 ![]() 影片结尾处,熟悉的草垛场景再次出现,米可回来了,他与朋友们玩着捉迷藏。 朋友们对他说:“米可,我们好想你。” ![]() 意大利政府后来决定废除全国的盲人学校,失明的孩子都可以到普通学校和其他小孩子一起上学,学习同样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大部分儿童盲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盲人,可以说是本色出演。 ![]() 原来,天堂是如此这般,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天堂,还可以听见天堂,品尝到天堂,闻到天堂,触摸到天堂。 ![]() 试试去听见天堂!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谦卑的去聆听世界,去理解更多我们不愿或不能理解的事物,我想大抵如此,就能听见天堂吧! ![]() |
|